2021年3月11日 星期四

有更多我不知道的地方消失了

 阮仪三:有更多我不知道的地方消失了


--作者:不详


163.jpg


“2017年,我救了四个地方,但有更多的我不知道的地方消失了。保护古城,不能仅仅靠人,要靠整个规章制度,靠整个社会认识的进步。


2019年,阮仪三85岁,山西平遥的古城墙639岁。这座古城能将古代中国的城市格局完整保留到今天,却得感谢这个晚辈


1980年,平遥是这位同济大学建筑学者考察的一站。他看到城墙被扒开一道数百米的口子,180栋明清建筑已经在推土机下香消玉殒,连忙找到了平遥县政府,要求刀下留城


平遥之后,他又陆续保下了苏州、周庄、丽江等古城,直到今年如此高龄,已身为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的他,仍常常飞到一线去抢救古建筑。这样的努力既有成,亦有败。


平遥我按下来了,但和平遥保存得差不多完好的太谷、新绛、祁县、忻州等几十个古城,它们的城墙在八十年代被陆陆续续拆除。阮仪三说到这儿,有些痛心。


反对大拆大建、保护历史遗产,早已成为共识,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轮番上演,令阮仪三忧心忡忡。而让他欣慰的是,一些传统精神正在以古城为载体悄然复苏,一些新事物则令古城重新焕发生机。


园林又回来了


建筑即历史,它承载着人们观念的变迁。


阮仪三对古城的特殊感情,源于他生长的苏州城。吴侬软语,小桥流水,共同构成了他的童年记忆。古代规划师们通过梳理水系,将苏州这个卑湿之地改造成鱼米之乡,也奠定了苏州延续千年的枕水而居的风貌。


阮仪三推崇伍子胥营造苏州时相天法地、相土尝水的智慧,在他看来,人与水的平衡在现代被打破。苏州从来没发过大水,1972年就发大水了。为什么?当时为了建马路,把河填了。苏州的河道原来共有59公里长,后来被填的只剩下32公里,大雨一来,无法自由地泄入太湖,把城市淹了。


改革开放后,苏州经济发展很快,一直保持江苏省GDP第一,随之而来的是摩天大厦与粉墙黛瓦间的争夺,这差点是摩天大厦一边倒的胜利。让苏州人引以为傲的古典园林快速消失,前街后河、双棋盘格局的古城危在旦夕。


1986年,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台,阮仪三是保护专家委员会的重要一员。规划确定,古城内限制发展,在古城外设立新区。为保护古城风貌,古城内的建筑不得高于24米。这个高度标准怎么来的?苏州北寺塔高76米,不能高于它的1/3


这两年出现了新的情况,我觉得你们可以好好报道。他喜形于色,苏州古城里面出现了一百多个新建的、古典式样的园林,有的甚至是拆了洋楼建园林。这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审美也上来了,不再觉得只有洋楼才是好东西。


也许是因为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早茶、泡澡生活节奏,与苏州相距不远的扬州,园林复兴更蔚然成风。小小的扬州古城内居然也新修了一百多座古典小庭院,阮仪三曾到一户扬州人家做客,主人不仅带他看自家新建的园子,还点上香炉,烹茶抚琴招待他。以园林为载体,古代文人的风雅生活也复苏了。


在他看来,苏州、扬州古城的保存,给这种古典园林复兴留下了基因。形而下而言,个园、拙政园、狮子林们的存在,让新园林的营造有了参照系。形而上来说,城市文脉依附着建筑而得以幸存和延续。


164.jpg


古镇的进化,孤立的遗址


曾经,周庄和乌镇是最为人诟病的水乡,原因无外乎过度商业化。阮仪三劝人们不要着急:只要古建筑保留下来,旅游业会自我进化的。他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周庄能待一星期,什么也不做,就是坐在街边啜茶、发呆,这证明旅游已经从卖特产、划船的观光阶段进入了体验式阶段。


他更看到,周庄吸引人的不再只有特色小吃,还有每晚上演的昆曲,以及水上表演《四季周庄》,周庄本身能够支撑出来新的内容,这是周庄的文化底蕴


而乌镇除了传统的旅游业外,近年来还举办了乌镇戏剧节、乌镇互联网大会等等文化、科技活动。这正是稽古维新--传统文化的载体吸引着现代文化进驻。


阮仪三曾带着24个现代艺术家去福建延平的乡村,他们对土坯房很感兴趣,到了就开始创作,把现代艺术与传统结合起来。很快这个地方就旺了,老百姓家里改成民宿,经济也繁荣了


有人说现代的东西和古代格格不入,我说,错了,重点在人。只要人能做这个事情,什么事情都可以把它结合。


虽然有着这种种观念进步,但传统文化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在阮仪三看来,整个社会在对待保护的意识上,仍存在某些不足。


现在比以前好的地方在,大家都晓得了文物要保护,但如果仅仅保护文物本身,而不去保护文物所处的历史环境,那还是概念上的误区。他强调。


最令他心痛的,是上海四行仓库周围环境的改造。四行仓库是十七路军与日军血战的战场,建筑本身乃至墙上的弹痕都完整保留下来了,可周围的环境都被拆掉了。四行仓库旁本有条宋庆龄小道,是宋庆龄慰问驻守军队走过的路,也因拆迁化为齑粉。


同样的例子还有中共一大会址,只保留了会址建筑,但周边的老住宅区被改成了商业区,实际上,正因为在居民区里,中共早期领导人才选择在那儿开会。现在会址成了广场上一排孤零零的小房子,周边环境都变了,会增加后人理解历史的难度。


于是在2017年上海老火车北站即将改造,老北站周围珍贵的石库门民居正位于四行仓库所在地段,阮仪三急忙向上海市主要领导写信,再次上演刀下留城


在上海这样一个文明程度相对高的城市,依然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全国其他地方可想而知。他感叹,在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中,保护往往是弱势的一方。“2017年,我救了四个地方,但有更多的我不知道的地方消失了。保护古城,不能仅仅靠人,要靠整个规章制度,靠整个社会认识的进步。


始发《南方周末》



转自《友朋会

似水年华 ,复兴门内大街55号

  北京, 复兴门内大街55号院


似水年华 ,复兴门内大街55


--作者:贝壳.


复兴门内大街55号,现在是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驻地,繁华的长安街上,向东是二龙路、西单路口,向西是闹市口、复兴门桥。多年前,这个大楼的原址中心位置,是一个诺大的四合院,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经过毫无节制的私搭乱建,至我有记忆的时候,那个院子里应该住着超过15户人家。下图,即是现在的工商银行总行的模样。


138.jpg


爸有六个兄弟姐妹,他是长子。我出生时,爸最小的两个妹妹还未出嫁,跟着爷爷奶奶住在复兴门内大街55号院。那时,每周有一天是休息日,爸休星期日,妈休星期二。没有特别的原因,每个周日爸洗完衣服,会推上自行车,让我坐在前面的车大梁上,带着我去奶奶家吃午饭。后来小妹出生了,她坐前面,我坐车后座,爸带着我们俩个人。上了中学后,爸带着妹妹,我骑着自己的单车。不变的是,很多个周末,我们都去奶奶家。北京的春天和秋天短暂却很美,爸的心情总是很好,他和妹妹都喜欢唱歌,香甜的空气里就一直弥漫着我们的歌声和笑声。


长安街上的那个大四合院,就是我童年记忆中,无法分离的一部分。


那是北京最宽的,大汽车最多的一条街,川流不息这个词,在我幼时的北京,只有这条路可以承载得起,它收集着人们惊羡的目光。没有摄像头时代的十字路口中央有直径约一米五的圆形木台,漆成黄色,侧面用红色漆描着安全岛三个字,路口的西南角有一个岗楼,底座木制,也是黄色,周遭一圈是玻璃,木制黄色顶。安全岛和岗楼是供交警执勤用的。那时交警的制服是白色的,白帽子、白手套,站在安全岛正中,做着各种手势,厉害的小汽车、大汽车们应手势停下或者起动,真是令人羡慕的职业。


139.jpg


暑假,我有时也会被爸留在奶奶家小住几天。夏夜很热,奶奶带我在街边纳凉。在某个车不太多的深夜,我就独自上了那岛,空旷的夜晚,并没有什么车,我站在灯光和夜色中,那个瞬间的辉煌感觉至今都记得,宛然是世界的君主。我学着警察的样子做着各种手势,直到一辆车急刹车的声音刺破安静的夜幕,奶奶把惊慌不知所措的我领下了安全岛。


汽车主路与步行路中间有一列槐树,与步行路相距十几米,就是院落的大门。奶奶家的院子,虽然盖着很多违章建筑,却是一个非常标准、体面的四合院,没有查到更远的历史,应该是属于一个大户人家的吧。四合院的正房住着一个很白净的老太太和她的女儿,记忆中他家门前的过道很长,进门需要先上几级台阶。他家人仿佛永远不出门似的,天气热的时候,会偶尔开着门,我就好奇地假装一次次经过向门里看看。那家老太太总是穿戴整齐地坐在一张仙椅上摇着一把圆扇。


140.jpg


从正房东侧的小路穿过不多远,是奶奶的家,占据这个四合院后罩房的东侧部分,按老四合院的居家规则,那里通常是给家里的女儿或者女佣住的。后罩房的一半,面积也不算太小了,奶奶把房间分成两部分,一进门放沙发和餐桌,房中间挂着帐子,里面是床。原来的院子东侧搭了一间房,两个姑姑住,西侧更小的一间,是厨房。还有一块不大的空地,除了走路的地方,都摆满了花盆。奶奶家有一盆特别美的倒挂金钟,和一盆每年用力开花的茉莉。虽然非常拥挤,到了花季,整个空间都飘着茉莉花香。


141.jpg


爷爷和奶奶原来是生活在山东的,爷爷是私塾先生,辗转到了北京,一直住在55号院,在闹市口那条街上开着一家粮油店维持生计。多年前的闹市口,街口的烤肉宛饭庄是标志性建筑,很多次经过,都没有吃过。爷爷和奶奶,都是眉目清朗,非常好看的人(我有他们年轻时的照片,但现在没在身边,很可惜不能让大家看到了)。奶奶跟着爷爷,从没有工作过,七个孩子带大,在我记忆里,年轻时的奶奶,总是在做着家务。每个周末,奶奶都在等着心爱的长子回家吃饭,热的夏天,我一路喊着:奶奶,我来了!冲进院子,奶奶都会端一碗绿豆粥给我:小点点,吃绿豆饭汤!那时绿豆金贵,所以奶奶的绿豆粥里,绿豆放得很少,我很喜欢那淡淡青色和清香的粥,直到现在,我依然喜欢吃的粥也是白米只放少少的绿豆,这大约和我童年记忆里的奶奶煮的粥有着必然的联系。


奶奶是温柔好看的,即使老了,也喜欢戴好看的丝巾,穿柔软的开司米外套。她总是微笑着,心满意足地看我喝完了粥,眼角密密的皱纹都跟着笑了起来。我更长大一些,奶奶的孩子们都独立生活了。爷爷和奶奶不用那么操劳,奶奶年纪大了,就有些絮叨。她会重复说一些她记得最清楚的事情,比如我出生时给我做的第一件小棉袄,比如夏天的绿豆饭汤,比如我上了中学后每次一碗饭不够吃还要再添饭的事儿。说到这里,奶奶都会笑着说,我们小点点长这么大喽!


142.jpg


去奶奶家,除了美味的午餐,还喜欢下午的娱乐项目,爸带我出去玩。向东经过民族文化宫就到了西单,民族文化宫是我接触最早的博物馆,定期有展览,关于各个少数民族历史的展览。每周日下午,展馆门口还有盛大的喷泉,觉得真好看啊,站在那里都能看入迷。民族宫再向东就是著名的西单,和北京另外两大商业街--王府井和大栅栏相比,西单从来都是更时尚的。不过,整条街上,我最关心的只是路口的查理冰淇淋和路更深处的香妃烤鸡,还有新华书店而已。


143.jpg


不是每周都可以吃到冰淇淋的,不去东线的时候,从奶奶家向西走,也是很好玩的。经过闹市口,是北京电话电报大楼,不打电话,进去转转也是好的。中国银行边上,百盛的位置,那时是一家很大的工艺美术品店,好看的东西特别多,那个店有上上下下的滚动电梯。我小时候,除了北京站,只有那里有电梯。随便玩的,上上下下很多次,玩累了,走几步就到了复兴门立交桥,北京最早的立交桥之一,那里可以看汽车,数汽车,各种不同的车。


每个周日,下午的时光都是飞逝的。


最让人盼望的,是在奶奶家过节。我小时候,爸爸妈妈的假期其实很少,能过的节日有新年、春节、五一、十一而已。我家的传统,每个节日前一天的晚上,在姥姥家聚会,过节的那日中午,在奶奶家聚会。现在想想,父母这一代人,除了生活、养家之外,日子过得远没有现在丰富。


在奶奶家的聚会,这几个节日都不是我最盼着的,每一年,我最喜欢的是立春,奶奶称作打春的那个节气,烙春饼,摆春盘的节目并不是每个人家都有的。每年立春不在同一天,奶奶家过的就是离立春最近的那一个星期日。


奶奶有七个儿女,最小的两个姑姑年轻,她们没有小孩,经常打扮美美的出去玩,虽然和奶奶一起住,但参加聚会的时候并不多。另外两个姑姑和两个叔叔,都各有一个小孩,带着姑父、婶婶们一起来,聚会的规模会接近20人,吃饭时都要摆上两桌。大人们一大桌,孩子们一小桌。


上午大家陆续到了,很多午餐的准备工作,奶奶都已经完成,姑姑和婶婶们在院子里帮着摘菜洗菜笑喳喳地聊天。我特别喜欢看奶奶烙春饼,厨房很小,放了灶台案板之后,勉强能容得下一个人操劳,再加上不大点儿的看热闹的我刚好。奶奶的饼是用高压锅烙的,这边做好一个饼剂子,那边高压锅里就有一张饼熟了。烙好的饼摞在一个盖帘上,用一张豆包布盖着。每烙好一张,我都忍不住掀开布数一数。18个人吃的饼呢,奶奶就像个魔术师,一会功夫烙的饼堆得像小山一样高。


奶奶家聚会时,用餐时间都格外漫长。别人家用餐时的娱乐节目是孩子们表演,奶奶家的聚会,孩子的表演只是前奏而已,大人们才是主力军。大姑是青艺的演员,小叔叔和小婶婶都是专业芭蕾舞演员,不专业的爸爸、叔叔、姑姑们不是爱唱的,就是爱演的。每次聚会,饭还没吃完,又唱又跳的联欢就开始了。大姑每次都要唱一遍《青藏高原》,全部闹够了,到大姑和小叔跳上一支华尔兹,聚会才接近尾声。


爷爷和奶奶从来不会表演节目,他们就任由孩子们闹着,奶奶经常高兴得乐着擦眼泪。


都说父母在尚知来路,父母走只有归途。不仅是我,相信,所有的姑姑和叔叔们,都会格外想念那些旧时光。父母还在,孩子尚小,他们是世界的主人,想唱就唱、想跳就跳。几十年光荫荏苒,复兴门55号院早已面目全非,昔日窄小的闹市口已经变成北京金融街的宽大入口,爷爷奶奶相继离开。记忆中姑姑叔叔们在聚会上最后一次唱唱跳跳是在爸的70岁生日宴上,那天,看着白发苍苍的欢乐的他们,我流了眼泪。


复兴门内大街55号院,在我记忆里,是门口好看的门墩,是春天路边槐花的清香,是初秋可以打枣的两棵大枣树,是密密匝匝挨着的一间间小厨房,是穿过漫长院子我喊着的一句:奶奶,我来啦!


144.jpg


还是房间里宽厚的木地板,童年的我,无数次坐在那个地板上,望着墙上挂着的这一幅布贴画,奶奶说那是《穆桂英挂帅》。觉得她真是美啊,数年之后,很多东西不知去向,爸在某一年春节把这画给了我,我宝贝一样挂在家里,那是对55号院全部的想念。


2020年初,居家许久,闲散的日子久了,会忍不住记起一些往事,落笔下来,权当是留给这个春天的一点纪念吧!


想起我,我的妈妈,我的奶奶,我的那些好看的姑姑们。我们,记忆里都有童年的时光,有奶奶的疼爱。我们,都曾那么年轻过,目似晨曦,美如春园。然后,生之动力,化作对新的一代的期望,还有我们也许并见不到的未来,永不止息。


145.jpg


2008年的春节聚会,是我对奶奶的最后记忆。贝壳那时是家里唯一的第四代,合影时被特别照顾坐在太太的身边。那时的奶奶,依然是个好看的老太太。


爷爷和奶奶,还有爸离开以后,奶奶家的亲人疏远很多,我唯一非常惦记的是大姑,不知道她现在好不好?这一篇,记的虽然是奶奶和奶奶的院子,但是是想献给大姑的!我那么美丽的大姑,遥远地祝她健康安好,希望能再看她和小叔叔跳上一曲华尔兹。


全部老照片,来自网络,感谢百度图片,感谢那个时代的摄影师帮我们刻录下的旧时光景。



转自《如行随影》

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苏联档案解秘:史达林一手催生新中国

 专访《毛泽东真实故事》作者潘佐夫。(余志伟摄)

专访《毛泽东真实故事》作者潘佐夫。(余志伟摄)

 

史达林生前,毛泽东对他毕恭毕敬,档案文件显示,1949年12月停留莫斯科期间,毛泽东受邀参加史达林庆生宴,他紧张到出发前必须服下镇静剂…..。有回在史达林住处两人谈话后,毛泽东难过得必须躺下,史达林还拿枕头给他休息。

亚历山大.潘佐夫

俄罗斯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2007年于莫斯科出版的《毛泽东:真实的故事》,内容大部分根据苏联解体后释出的极机密档案,2012年英文版问世后,在西方世界引发很大回响,中文版5月在台发行。他近期受访谈起密档记录的这位一代枭雄,与一般认知大不相同。

《毛泽东:真实的故事》俄文原著2007年出版
《毛泽东:真实的故事》俄文原著2007年出版

《风传媒》整理系列专文如下:

1.苏联档案解秘:史达林一手催生新中国,毛泽东没胆走自己的路....

2.终结资本主义余毒,同志仍需努力…..毛泽东的文革乌托邦

3.习近平不像习仲勋的儿子,倒像毛泽东的孙子?潘佐夫:看中共领导人的变与不变

4.蒋介石、毛泽东谁能带给中国人幸福?俄历史学者:蒋推民主、毛始终坚持独裁

5.拒绝删改内容,潘佐夫《毛传》简体中文版无缘问世

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弃械不足、没钱没势的松散组织,能够崛起、壮大,最终打败国民党建立新中国,绝对得归功于苏联共产党与其独裁者史达林的大力扶植;莫斯科的指挥、影响,延伸到建国后近20年时间,苏联自1917年搜集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档案,因此别具参考价值,且内容很多抵触中共宣传,史达林、毛泽东的关系便是一例。

没有苏共、没有新中国

一般看法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拿下江山,主要是草根百姓挺身对抗阶级压迫,争取自由、平等等人权,而毛泽东一执政,就积极走自己的路,脱离苏联控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尽管他私生活糜烂、滥杀无辜,毛泽东仍然是让中国脱离半殖民地耻辱的国家英雄。(相关报导:终结资本主义余毒,同志仍需努力…… 毛泽东的文革乌托邦更多文章

★一手掌握热门话题

苏联密档记载的,却是很不一样的历史:毛泽东得天下,有赖莫斯科出钱、出力、提供武器,国共战争就是苏联赤化全世界的革命行动延伸。

蒋介石说得才对

苏联密档记载的,却是很不一样的历史:毛泽东得天下,有赖莫斯科出钱、出力、提供武器,国共战争就是苏联赤化全世界的革命行动延伸。

正如蒋介石1923年公开反共的理由,当时蒋主张,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前身)品牌的国际主义和世界革命,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沙皇主义,其对华政策,就是把中国“苏维埃化”....,只是这些国民党强调多年的真相,没什么人相信。

1930年代初期,中共领导人圈子普遍是这样的状况。就中共而言,根本谈不上有任何程度的独立自主。财务上完全依赖莫斯科,瘫痪了共产运动的领导人。他们最多或许可能反对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但绝不敢冒犯克里姆林宫本身。

             《毛泽东:真实的故事》P249

1949年12月史达林(前排右)71岁生日庆祝活动上,他与毛泽东(前排右)合照。
1949年12月史达林(前排右)71岁生日庆祝活动上,他与毛泽东(前排右)合照。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根据苏联密档史料,毛泽东能够成为领导人,全赖史达林为他打造伟大形象,积极推动个人崇拜。潘佐夫的祖父──苏联著名中国史专家乔治·爱伦堡(Georgii Borisovich Erenburg),1930年代便就曾接受苏共委托,为毛泽东立传。

史达林操弄派系,毛泽东夹缝求生

史达林与共产国际(Comintern)1927年才注意到毛泽东,当时他赴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考察农民运动,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张激进农民革命,报告被翻译成俄文发表,苏共第二把交易布哈林(Nikolai Bukharin)看到报告,引介到苏共中央。

毛泽东的初恋、恋爱结合的第二任妻子杨开慧(中),她没看到夫婿功成名就,就因为不愿与毛划清界线遭国民政府处决。她的遗言:“.... 我希望我死后,亲友不会为我办一场资产阶级的葬礼。”图片来源:维基百科,https://goo.gl/j8l6yb
毛泽东的初恋、恋爱结合的第二任妻子杨开慧(中),她没看到夫婿功成名就,就因为不愿与毛划清界线遭国民政府处决。她的遗言:“.... 我希望我死后,亲友不会为我办一场资产阶级的葬礼。”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当时还有王明、博古、周恩来等资深党员,在共产国际不同派系支持下,争夺中共领导权。

毛泽东主张“农村包围城市”的农民革命,与莫斯科下达的“工人革命”路线不同,刚开始屈居下风,政治地位忽上忽下、朝不保夕,他也常藉口身体不适,不出席党内会议。

潘佐夫说,其他派系看他不顺眼,好几次上书莫斯科,要送毛泽东过去“接受医疗”,就是送交党中央管训的意思。

当时许多共产党员(瞿秋白、李立三等人)一到莫斯科,就可能被共产国际批斗、逮捕、殴打、折磨扣留、甚至遭暗杀。

毛生毛死,史达林ㄧ念之间

史达林可以轻易除掉毛泽东,但他更想透过操控派系斗争,巩固自己的领导权威,于是坚持毛泽东“留在中国治疗”,目的牵制周恩来、项英、王明、博古等人。

1935年后,史达林才决定厚爱毛泽东,推动毛个人崇拜运动,帮助他提高国内声望,另一方面加强对毛的垂直控制。潘佐夫书中写着:

唯有把中国共产党改造成俄国式、以领袖为中心的党(史达林化),未来与国民党的内战才能确保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史达林化,需要强化其领导人的个人崇拜,以及完全压制党内反对派,即使没有真正的反对派存在,也不妨编造出来。在这些方面,史达林经验丰富,可以帮毛泽东大忙。

档案资料显示,1938年史达林打算于共产国际公审周恩来、刘少奇、陈云、李立三、杨尚昆、董必武、瞿秋白在内的共产国际官员(中共指标人物),后来才打消念头,但整肃名单上,从来没有出现毛的大名。

史达林跟前胆小、怯懦的儿皇帝

对日战争胜利后,莫斯科原打算只与国民政府交涉,不坚持参搅国共内战。但蒋介石失策于1946年与苏联划清界线,激怒史达林下令苏联军队,把东北地方接收的日军武器、利益,整批移转给毛泽东党徒,中共才能迅速拿下中国江山。

毛泽东非常尊敬史达林,视他为伟大导师,认真奉行史达林主义,建国初期北京重要人事任免,莫斯科点头才能生效,俄中的主从关系,没有商量余地。1949年中共执政后,毛泽东首次访问莫斯科,史达林长达30天时间不见不理,潘佐夫说:

史达林故意要这么干。他要折辱毛泽东,给他一个教训,别再趾高气昂。他实际上在告诉毛泽东,在这里我讲话才算数。我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领袖,你算哪跟葱?你是我底下的小学生,你得照我的话去做事才行。

回到中国后,克里姆林宫持续窃听中南海,派员(尤金,Π.Ф.)就近监视毛言行,而且多次公开羞辱北京,但毛泽东始终紧紧追随,按耐着性子向主子一再表示效忠。

除了强势干预中国政局,史达林从未放弃“社会主义接管全球”的念头,他为了削弱美国实力,鼓动北韩金日成发动统一战争(韩战),强逼残破厌战的中国人“抗美援朝”,3年内死伤90多万兵力,毛长子岸英也阵亡。但毛泽东直到史达林(1953年)死后,才敢脱离苏联模式。

20150709-030-专访《毛泽东真实故事》作者潘佐夫-余志伟摄.jpg
《毛泽东真实故事》作者潘佐夫,余志伟摄

如果史达林多活10年?

没有史达林,就不会有后来的毛泽东,今日中共绝对会是不同局面。如果史达林多活10年,中国会不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潘佐夫说,身为历史学家,研究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若试着推估这些假设性问题的答案,他说:

毛是个尊重实(武)力的人,他尊重史达林的拳头。史毛关系在1950年韩战问题上急速恶化,毛泽东觉得他很难取悦,如果史达林活得更长,也许毛泽东会延后跟苏联决裂的时间,情况当然会有很大不同。

史达林对外交、政治权力的掌控非常强势,随着身体健康、个性偏执急速恶化,最后几年,他对待毛泽东的方式越来越恶劣,毛吃不消、却也敢怒不敢言,除了实力相差悬殊,毛泽东对史达林也有着发自内心的崇敬,生前领导风格--大搞个人崇拜、编造政敌、完全压制反对意见,始终奉行史达林路线。


Revolution, Stalin, we already had that...

个人崇拜运动技高一筹的史达林,尽管死后遭批斗,至今仍有许多追随者,图为伦敦史达林迷的聚会,图片来源:https://goo.gl/0HxJ3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