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8日 星期二

习大大的书单

 (易潇 许心怡)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发表演讲时,提到了他阅读的数部美国经典。习近平在演讲中提及的美国经典包括《联邦党人文集》、托马斯·潘恩的《常识》、海明威《老人与海》,以及一本基辛格博士近作《世界秩序》。演讲中,他提到的美国作家包括梭罗、惠特曼、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等。

《老人与海》已经不止一次被习近平提到,他在西雅图的演讲中说,“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我认为,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

以下是习近平本次访美提及的书籍简介:

《联邦党人文集》封面(资料图)

《联邦党人文集》

《联邦党人文集》包括论文85篇,是哈密尔顿、杰伊、麦迪逊三位作者共同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在纽约报刊上发表的。《联邦党人文集》对后来一些国家的宪法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今人研究美国宪法和政体的重要资料。后来的美国法官常引用本书解释宪法。

美国宪法自颁布之后的两百多年里,除了二十七条修正案之外,再没有任何变动,但它却一直是美国赖以存在的根本。1787年,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制宪会议举行,该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新宪法。新宪法要由13个州的代表会议分别批准,一旦征得9个州同意,宪法即生效。但是在讨论过程中,各种拥护和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于是便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激烈的一场论战。《联邦党人文集》就是这次论战的产物,是全面为新宪法辩护的一部著作。它一方面反驳了反对派对新宪法的抨击,另一方面阐述了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美国联邦政体的运作模式。

《常识》封面(资料图)

托马斯·潘恩《常识》

潘恩出版的《常识》的英文版是一部宣传小册子,当时英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北美人民反英斗争风起云涌。潘恩很快就投身政治斗争中。但是,人们的君主制观念还根深蒂固,连华盛顿、富兰克林、亚当斯这些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都不明确提出独立。

1776年1月10日,潘恩发表了一本50页的小册子《常识》,书中对他的论点做了详细解释,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问题。潘恩的《常识》比任何一个出版物都更能说服当时的公众舆论支持北美从不列颠独立出来。它还被誉为是《独立宣言》的精髓。

《老人与海》封面(资料图)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对于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起了重要作用。后有同名电影、动画、歌曲等作品。

近60年来,《老人与海》被誉为英文典范。《老人与海》出版之初,著名作家张爱玲与余光中即着手翻译。张爱玲曾在译序中说,“我自己也觉得诧异,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余光中则称《老人与海》是一篇“阳刚、壮阔、紧凑的杰作”。

《世界秩序》封面(资料图)

基辛格《世界秩序》
 
《世界秩序》是基辛格博士92年人生的第14部著作。此书英文版一经出版就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他在书中指出,当今的世界秩序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从历史上看,世界的不同区域曾经有着各自的秩序规则——欧洲的均势秩序观,中东的伊斯兰教观,亚洲多样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观等。
 
他认为,由西方建立并称颂的秩序目前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欧洲尚未对自身赋予国家属性,所以导致欧洲内部出现权力真空,而在其边界也出现了权力失衡。基辛格还对现代中国之路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这也许是中国读者最有代入感的部分。当前中国融入世界秩序、参与建立世界秩序的步伐明显加快。
 
其实,除了美国书单之外,还有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让我们一起看看吧。中国篇:
z
《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曾来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在参观孔子研究院时,他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便拿起来翻阅:“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他还说: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贾大山小说精选集》 
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与作家贾大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回忆贾大山的《忆大山》一文中,习近平评价贾大山是一位“有着洞察社会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独特视角”的作家,他还提到其小说《取经》,并说“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
《平凡的世界》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谈到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并提到作家路遥:“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诗人谷溪在一次采访中回忆:习总书记当年爱文学、爱读书,他和路遥等谈文学、谈民生、谈理想、谈国家……话题非常广泛,充满家国情怀。
《暗算》
2014年10月15日上午,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家麦家在座谈会结束后,收获到一份惊喜,“我的作品也被习总书记关注到了。”麦家介绍,“在会后,习总书记和大家一一握手的环节中,当总书记得知我就是麦家时,他说:‘我看过你的《暗算》《风声》,你是谍战剧第一人,歌颂的是爱国主义的精神。’”
《左传》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曾引用《左传》中的内容,他说:“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
德国篇:
《浮士德》
除了中国文学,习近平还阅读过大量外国文学经典。在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曾多次回忆自己年青时的阅读史,并列举了包括俄、法、英、德、美等国近百部经典文学作品。作家熊召政参加了本次文艺座谈会,他介绍说,“习总书记告诉大家,他在陕北农村插队时到处借书看,听说30里地外的下乡知青带了一套《浮士德》,就走了30里山路去借。”
 
法国篇:

 《悲惨世界》 雨果 著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表示,“读法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的书籍,让我丰富了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思考。读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傅立叶、萨特等人的著作,让我加深了对思想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认识。读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福楼拜、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人的著作,让我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
俄罗斯篇:
俄罗斯经典名著对习近平影响很深。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一口气列举了11位俄罗斯作家的名字,“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战争与和平》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谈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之间,他更喜欢托尔斯泰,更喜欢《战争与和平》。
《静静的顿河》
在俄罗斯作家中,习近平还很喜欢肖洛霍夫,他认为,《静静的顿河》对大时代的变革,人性的反映非常深刻。习大大提到过哪些作品:
 
《老人与海》 海明威/著
《世界秩序》 基辛格/著
《常识》 托马斯·潘恩/著
《联邦党人文集》 哈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
《左传》 左丘明/著
《贾大山小说精选集》 贾大山/著
《平凡的世界》 路遥/著
《暗算》 麦家/著
《浮士德》 歌德/著
《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著
《静静的顿河》 肖洛霍夫/著
 
习大大所提到的作家,还有哪些代表作:
 
孟德斯鸠:《波斯人通信集》、《论罗马盛衰的原因》、《论法的精神》
伏尔泰:《哲学辞典》、《查理十二史》、《路易十四时代》、《中国孤儿》、《哲学辞典》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爱弥儿》、《忏悔录》
狄德罗:《百科全书》
圣西门:《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祖国》、《当代英雄》
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克雷洛夫:《大炮和风帆》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父与子》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整理:许心怡 易潇 本文综合: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新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忆大山》、《习近平用典》)

2022年2月6日 星期日

解读《官场现形记》,清朝真的亡了吗

 李伯元(1867—1906),字宝嘉,别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生于同治六年,死于光绪三十二年,年仅40 岁。他为20 世纪初期的小说界留下了重要遗产,当时毁誉参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能发现以前对他重视不够。

李伯元的祖父、伯父都是科举出身的官员,家里有一点官场的背景。他虽然少年有才,但只考上秀才没有中举。仕途失意进不了官场,对他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1897 年,30岁的李伯元来到上海创办《指南报》,后来改办成《游戏报》。这是中国最早的小报,其实有点像杂志的形式,之后又改为《繁华报》,还受商务印书馆之聘编杂志《绣像小说》。1903—1905 年,《官场现形记》六十回开始连载发表于《世界繁华报》。20 世纪中国小说的早期阵地,依靠的就是租界的环境和现代印刷工业的兴起。李伯元小说对官本位的中国社会的全面嘲讽与批判,在文学史上,既少有前人,亦罕见来者。《游戏报》上的嬉笑怒骂文章虽然都是让租界市民出出气,但鲁迅说“命意在于匡世”,动机还是疗救社会。写《官场现形记》时,李伯元住上海六合路,当时叫劳合路。附近很多妓院,作家就在门口挂一副对联:老骥伏枥,流莺比邻——形象概括了一个都会职业文人的笔耕生态,李伯元产量很多,因劳累过度,40 岁就去世了。“官场”这个名词从何而来?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就有所谓“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的说法。不过这里的“官职场”是个中性概念,有点像今天讲的职场。到《辞海》查“官场”,会直接引《官场现形记》说:“京城上中下三等人都认识,外省官场也很同他拉拢。”“百度”解释说,“官场”旧时指官吏阶层及其活动范围(贬义,强调其中的虚伪、欺诈、逢迎、倾轧等特点)。这是否意味着“官场”作为现代的社会学和文学概念,带有贬义,一定程度上就和李伯元的小说有关?《宋史·食货下八》对“官场”另外有个定义,说:“贾物至者,先入官场,官以船运至京。”意思是政府或者国企的仓库,和李伯元小说要现形的官场,不是一回事。当然想深一层,在象征意义上,官员是不是朝廷、政府的所有物?官员在特定场域里,是否也有流通、交易、升迁、下降的必然性?《官场现形记》讲了几十个故事,故事之间不一定都有联系,有联系也很牵强,看上去纷乱烦琐,甚至有些琐碎重复,但说到底都是在分析官场里的流通规律。官场作为市场,流通货币到底是什么?流通的规则又是什么?即使百年之后,甚至将来,有志于官场的人们,或有心于阅读中国社会的人们,都可能从李伯元小说当中找到一些重要的游戏规则。

《官场现形记》两大艺术特点

李伯元这个长篇小说有两个重要的艺术特点,第一就是无中心人物,全书六十回,几十万字,其实由几十个独立的官场故事构成。有的故事可能是从登报征集而来,并非全部虚构。通常是在一回或者几回当中有一两个主要人物,比方说A 是主角,A的故事中有B、C、D 等人物;然后D 去了某处吃饭见到了E,E 的儿子转去了某省做官,于是故事就转到某省,E 或F 成了主角……又过了几回,F 的一个亲戚到了京城,故事又以H、I 为主角展开了。读者如果忘了之前的人物也没关系,因为几十回中,之前出现过的A也好,F也好,完全可能不会再出现。《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都有情节主线,主要人物前后有呼应。《官场现形记》却是“跑题跑不停”,准确说故事不离题,“跑人跑不停”。这个写法也是受《儒林外史》的影响。《官场现形记》可以说是一系列中短篇,读者追看的不是某一两个中心人物,而是一个不变的场景——官场。

第二个艺术特点,作家对故事里的种种人物,都持一种无差别的描写态度,一种一视同仁的态度,嘲讽也好,理解也好,批判也好,总之,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没完全的好人,也没绝对的坏人。小说里边有各种不同的官员,知县、臬司、藩台、巡抚,直至军机处的中堂,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县级、地委、省部级,甚至到中央。各种不一样的计谋、策略、胸怀、韬略,无数不同的风度、举止、对话、神态,但就是没有明显的“好人”“坏人”之分,没有明确的道德批判或同情。好像人人都在做坏事,但人人又都有做坏事的理由。既有做坏事的合理性,是否就不算是绝对邪恶?明明描写很荒谬的事情,人们又会觉得“否则怎么办呢?”“假如是你,你又能怎么样呢?”作家好像无差别地对待他笔下所有的人物,大官或小官、官员或仆人、跟班或百姓、男人或女人,都一视同仁。后来100 年中国小说很少出现这种情况,直到21 世纪初,在比如《第七天》等作品里,好像又有些李伯元式的“无差别批判”。

官场的“一国两制”:科举和捐官

小说第一回讲一个科举的故事,赵家与方家都是小镇上有地位、有财产的士绅,类似《白鹿原》里白、鹿两家,一直较劲。突然赵家的儿子赵温中举了,方家就觉得受了重大打击。这个故事只是个引子,后来也没下文,却很唯物主义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要参加科举并做官。刚刚中举的赵温少爷进京会考,考之前拜见老师吴赞善。不想老师不见。为什么呢?“这些当穷京官的人……原指望多收几个财主门生,好把旧欠还清,再拖新账。”吴老师早就打听清楚,赵温家里是朝邑县的土财主、暴发户,所以他想学生来,礼物至少二三百两。不料赵温少爷不懂事,“贽见”只拿了二两。大概以为见老师送重礼,岂不是侮辱了师生关系?但这个吴老师是不再帮忙了,于是赵温的进士就考得不好。一面考得不好,另一面自己的仆人还找人假装报喜来骗赵家的钱。赵温的处境说明,即使通过考试,官场未进,也要货币先行。此时,他父亲和爷爷就来信,汇上两千两银子:“倘若联捷,固为可喜,如其报罢,即赶紧捐一中书,在京供职……所以东拼西凑,好容易弄成这个数目。望你好好在京做官,你在外面做官,家里便免得人来欺负。千万不可荒唐,把银子白白用掉。”

这封家信有点重要。第一说明家里有人在京做官,地方士绅在乡镇就比较安稳。这就是官场为什么热闹的经济基础原因。第二说明官场“一国两制”,要么科举,要么捐官。中国从秦代商鞅开始就有捐官现象,但都是特殊情况。朝廷有严重经济困难,蝗灾瘟疫或者和外族打仗,这时卖一些官筹款,唐宪宗也曾经说“入粟助边,古今通制”。南宋是“岁收谷交五百石免本户差役一次,至四千石补进武校尉”。明代“贱商”,不准商人科举,商人怎么办?就通过纳捐可以成为监生、贡生,也是一种弥补。中国历史悠久的捐官文化,只有到了清代,才变得跟科举一样重要,变成了一种合法的常规的官员升迁制度。乾隆刚刚即位的时候,曾经一度要停捐,可是到了1774 年,为了打仗,为了开运河,又开放捐官,且明码标价,一个郎中是9600 两银子,那是五品。知府13300 两,四品。知县七品,官低一点,4620 两。所以很公平,多大的官卖多大的钱。有统计说地方官员用钱捐的,乾隆二十九年占22.4%,到了同治、光绪年间达到50%左右。

《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曾经借一个官员之口总结捐官有三类:

“头一等是大员子弟。世受国恩,自己又有才干,不肯暴弃,总想着出来报效国家,而又屡试不售,不得正途。于是走了捐官一路,这是头一等。”“第二等是生意卖买人,或是当商,或是盐商,平时报效国家已经不少;奖叙得个把功名,出来阅历阅历,一来显亲扬名,二来也免受人家欺负,这种人也还可恕。”“第三等最是不堪的了,是自己一无本事,仗着老人家手里有几个臭钱,书既不读,文章亦不会做;写起字来,白字连篇。在老子任上当少爷的时候,一派的绔袴习气;老子死了,渐渐的把家业败完,没有事干了,然后出来做官,不是府,就是道。你们列位想想看,这种人出来做了官,这吏治怎么会有起色呢?”

严重的制度问题还不仅在捐官。捐官得到的只是一个名义,府、道、台等,等于一个级别,处级、局级、副部级等,名义上的官很多,实际上的职位少。很多人捐官以后,还要去争取实际的官位——叫“实缺”。“有油水”的实缺就是“肥缺”。这个“缺”怎么来的呢?——这才是官场,或者说《官场现形记》里边最关键的地方。

第三十八回瞿耐庵为了做官求太太走门路,瞿太太没有其他办法只得放下卑尊,去伺候比自己小近二十岁的湍制台干女儿宝小姐,捶背装烟,连宝小姐老妈的气都肯受,最后不惜违背人伦,认其做干娘。

宝小姐道:“别的都可以,倒是你是上了岁数的人,我只有这一点点年纪,那有你做我的女儿的道理。”瞿太太道:“姑奶奶说那里话来!常言说的好:‘有志不在年高。’我那一桩赶得上姑奶奶?只要姑奶奶肯收留我,我就情愿拜在膝下,常常伺候你老人家。”想想一脸起皱纹的老婆婆,为了丈夫获缺去喊一位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娘亲’,画面感极尽讽刺。

最关键的是,正式捐官的钱归朝廷归国家,谋求实缺的钱却大部分入了官员私人口袋。所以捐官或对国家有益,谋缺却对社会有弊。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这就是“贪腐”的现代定义。小说里没有这个定义,但是整部长篇都是这个定义的注释与例证。

贪腐是一种“刚需”?

小说第三回,赵温少爷为了买官转托徐都老爷写推荐信,徐本不愿意,但“家里正愁没钱买米,跟班的又要付工钱,太太还闹着赎当头,正在那里发急,没有法子想,可巧有了此事。心下一想,不如且拿他来应应急”。第二天,答应的钱迟迟没送来,徐都老爷心下发急:“不要不成功!为什么这时候还不来呢?……原来昨日晚上,他已经把这话告诉了太太和跟班的了。大家知道他就有钱付,太太也不闹着赎当,跟班的也不催着付工钱了。谁知第二天左等不到,右等不到,真正把他急的要死。”这段文字说明,在某种意义上,受贿已经成为官员的一种“刚需”。当一个官员的正常收入不能应付他的生活方式时,贪腐就成为“刚需”了。因为不论哪个时代,官员都需要收支平衡。晚清官员的“支出”至少有三项。第一是生活开销,做了官,花销会增加。第二是捐官的成本,官如是买来,买来多少钱,之后必须赚回来。第三,还有日后的保险。赵温少爷身边的钱典史调任江西,故事就转到江西黄知府。初见黄知府趾高气扬,钱在椅子上只敢坐半个屁股。但不久黄知府受“军装案”调查,惊恐万状。此时谁也不理他,最后靠输送银子,得以解脱。这个例子说明为官的有事没事,总得保持一些向上送钱的渠道。按现在经济学的概念,叫政治生命的保险金。平常好像没用,紧要关头要靠它。

所以官员的支出有三项,是铁项。A.生活开销,B.捐官本钱,C.政治保险。应付这样三项支出,官俸常常不够。这时就要靠或明或暗的受贿。面包总要贵过面粉,楼价总要高于地价。既然捐官投资这么多(有时还不只是金钱投资,还有才能、技术、人格、情感效忠方面的投资),为官之日怎能虚度?小说一至七回,把“贪腐成为刚需”的经济学理由讲得十分清楚。第四回有两位卖官的官员,不仅要算收入和官位之间的关系,而且把时间因素也考虑进去。说这个官我给他,过两年我要走掉了,所以这个官大概只能做一年多,如果一年多可以卖多少钱?做两年又值多少钱?不仅考虑可能收益,也计算有效期。所以有效期在官场游戏规则中极其重要。

小说虽由一连串不大相关的故事串接,却从官场角度展现了晚清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对外经贸,有军事行动,有官府整顿,有救灾抢险,还有慈善事业、文化建设、外交问题,等等,可以读成晚清政治的“清明上河图”。

第七到第十一回,主角是山东官员陶子尧,因为抄了一段要兴学要改革的文章,获得了当时山东抚院的赏识,拿了两万银子被派到上海买外国机器。这是个美差。陶子尧一到了花花世界的上海,地方官员又老土又有钱,马上就被两个中介,一个姓魏,一个姓仇,带到四马路花天酒地。叫局来了个女人叫新嫂嫂,外带一个十几岁的女生陆兰芬。很快陶先生坠入情网,要娶新嫂嫂,买机器的钱就在四马路用掉很多。他只好通过经纪跟外国人签了一份带水分的合约,“两万银子”买便宜次货。不料这时山东方面突然改了指令,说不要买机器,此款转给另一官员出洋考察,并且该官员马上就到上海。可想而知陶子尧顿时便慌了手脚。这时他浙江老家的原配夫人又打闹到上海来。折腾了好几回,最后还是经纪给他建议伪造合同,让洋人请山东洋总督出面。结果真的洋人一出面,山东官方就认账,还追加了钱款。这么一个花心糊涂的贪官陶子尧从事外贸经济活动,居然安全解脱有惊无险。陶子尧之后就消失了。作家解释:“做书的人到了此时,不能不将他这一段公案先行结束,免得阅者生厌。” 原来“跑人跑不停”还是为了照顾读者趣味(租界期刊连载文化制约)。接着陶的助手周果甫转到杭州做官。周果甫和浙江刘中丞,还有胡统领,便成为后面一系列“军事行动”故事的主角。

小说里写官场人事斗争非常微妙。周果甫与刘中丞的助手戴大理面和心不和。刘中丞本来想给戴大理一个肥缺,说“他辛苦了多年,意思想给他一个缺,等他出去捞两个”。一旁周果甫不悦,怎么办?便夸戴大理非常能干,省里少他不得。表面上是抬,实际坏了戴大理一个肥缺。戴也知道被姓周的坑了,不久,严州地区有匪患,戴就向刘中丞建议:“姓周的厉害,办事妥当,让他去协助胡统领去剿匪。”(官场之中的“好话”“称赞”,不一定就是好话和称赞。)接下来第十二到十七回,是全书(也是晚清小说)中罕见的描述军队的场面。之前第六回就铺垫过:“中国绿营的兵,只要有两件本事就可以当得:第一件是会跑。大人看操的时候,所有摆的阵势,不过是一个跟一个的跑……第二件是会喊。瞧着大人轿子老远的来了,一齐跪在田里……要一齐张嘴,不得参差。”跑步要整齐,喊口号要整齐,都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给上司检阅,能检阅的部队就是好部队。军队从杭州出发,两天的水路,在钱塘江上居然走了六天。因为军官们都上了“江山船”。“江山船”上有歌伎,有宴会,等于浮动的夜总会。还没有打仗,胡统领和众将官已在船上花天酒地。作者描写这支剿匪部队的出征,笔调并无嘲讽,好像非常正常。或者是嘲讽得不露痕迹,或者是小说也写出军官上“江山船”的合理性:想想不少军官也是捐来的,此时不乐更待何时?

军队开到严州,才知匪情乃虚报,根本没有土匪。胡总正想向上级汇报,周果甫说没土匪,我们就没有战功,钱也报不了。只有夸大匪情才算凯旋,夸大敌情是很多官员的政治技巧。结果小说描写的“军事行动”,就是这些军官在船上丢失财物,追查时错怪了一个江山船女,妓女投河自尽。士兵也不闲着,没有土匪,士兵就自己去扰民,抢劫强奸,等等。地方官员,再想办法来平息民愤。最后胡总回省城时,十二江山船一字排开庆功。但因庆功领赏分配不均,周果甫不满意,暗地里找人写揭发信去北京。最后省官和首领都受处罚,周果甫自己请假回乡。这算是全书中少有的不完全是负面的角色,但后来也就不见了。(小说的主线是“事”,不是“人”。)

因为有人检举揭发,上面派了钦差来调查,第十八至二十二回,就写清廷内部审查机制如何维系王朝和官场的继续运作。来了两个钦差,查了200多个人。先写钦差的来历,一个地位很高的太监,说此人做官苦了很多年,就派他去,也好叫他捞回几个。于是在佛爷面前把差事求了下来。钦差非常感激,问:“我这个案该怎么办呢?”回答说佛爷有话:“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太监解释:“我教给你一个好法子,叫作‘只拉弓,不放箭’。”原来,买机器、剿匪是肥缺,调查贪腐也是肥缺。

这时小说已经写到慈禧,奇怪怎么还能发表?原因等一会再讨论。

钦差“只拉弓,不放箭”,抓了很多官员,然后就谈银码。开口两百万,刘中丞他们不服,这样的事情就来敲两百万,那以后敲两千万怎么办?结果就真的给判了。佩服李伯元写这些事情,这么奇怪荒诞,写得非常平淡。好像不论职位高低,佛爷也好,公公也好,知县、师爷、店主、仆人……人与人之间的主奴关系、金钱关系结构是相同的。对官员的教育规劝,“法”不管用,那么强调“德”呢?傅钦差以身作则。他不喜欢穿好衣服,看到别人穿好衣服他也反感。刘中丞罚掉了,钦差就接替做杭州省官。很快他的属下官员全都流行穿破衣服。有的一时来不及换,来不及买,就把衣服反穿。反穿以后受表扬,还被人模仿。一时间内,杭州城里旧衣比新衣贵。(一定要跟上司、同僚穿一样的衣服,这和动物长出类似于丛林颜色的皮毛是不是一个道理?)傅钦差觉得官场风气不好,要求所有捐官的都要重新考试,不及格的就刷。有个官员衣着太好,眼看要倒霉,最后找到了一个外地的裕记票号。原来那个票号就是帮傅抚院(傅钦差)存钱的。 小说里有个二掌柜说:“你看这位中丞,面子上虽然清廉,骨底子也是个见钱眼开的人。”中丞自己坚决不收钱,要送就要送他姨太太,送他儿子。

还有一位贾臬司,负责一省的司法长官,也讲究道德,每次办案都要当着众人的面,跪在老母面前听指示,甚至断案过程中的事情决定不了,也让母亲来决定犯人的生死。他的儿子,不愿只做官二代,主动要求去黄河决堤的地方任地方官。原来救灾又是官场的一个热门肥缺,谁都知道黄河决堤以后,其实自己会合拢,所以谁合拢,谁就会升官。从第二十五回到三十回,主角就是那个黄河救灾立功的贾大少爷。但故事情节不是治水患,而是他如何进京巴结更高的官员。这里学问可深了。

黄胖姑是层次比较高的财经人士,办事有技术含量,打通了军机处的几位中堂,华中堂、徐中堂,还有一位黑大叔,反正都是高官要员。小说偶然还写官员被今上(光绪)接见,轻轻一笔,没有贬义。《官场现形记》《世界繁华报》初版本一共两卷,各30回。上卷讲官场、科举、经贸、军事、吏治整顿,下卷写赈灾、捐款、慈善、官员交接制度,还有外交问题。第三十三回,小说里出现了一个书局。总算有知识分子了,推销劝善书,还搜集了几百种应该禁止的淫书。“申义甫立刻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面孔。显然对于“忧国忧民的面孔”,李伯元也是用了嘲讽的语气。果不其然,书局找山西省官支持,目的是以官方的名义卖书。捐款、行善,照样是官场规则。当然写到这里,作家比较客气:“若无此辈更不知要死掉多少人……此乃做书人持平之论;若是一概抹杀,便不成为恕道了。但是办捐的人能够清白乃心,实事求是,不于此中想好处的虽然也有;至于像这回书上所说的各节,却亦不能全免。”这是全书里笔下最留情的一段了,是无差别批判中的一个小小例外。

小说在租界写,在租界发表,上卷写到洋人比较客气。下卷第三十三回,写一个省官到上海汇丰查账,出洋相的是那个老土省官。洋人和中国职员都很公事公办。到第三十九回,讲官员瞿耐庵摔坏腿,看病也是外国大夫比较灵。但是,下卷越往下连载,外国人形象越差。不知是因为当时的读者反映,还是作家自己的态度变化。第五十二回,写徐中堂的女婿,伪造丈人签名,将安徽所有的矿产卖给洋人。显然是洋人在利用官员贪腐而掠夺中国财产。五十五回,有不明国籍的外国军舰停泊在海边,军纪倒是严明,抓了强盗交还给地方官。但是到第五十七回,有个洋人在湖南街上无理打死一个小孩,激起民愤。当地判了他五年,外国领事还不服,告到北京。公使找王爷,找到了几位中堂,书里描写中堂大人们都支支吾吾不敢表态:“张大人看了摇摇头,王大人看了不则声,李大人看了不赞一辞,赵大人看了仍旧交回给司员。”这样写朝廷大臣,虽然有点漫画化,但当时官场“不怕百姓,只惧洋人”,大概也是真有其事。

小说最后一回,作家正面表述为什么写这本书:“上帝可怜中国贫弱到这步田地,一心想救救中国。……中国一向是专制政体,普天下的百姓都是怕官的,只要官怎么,百姓就怎么,所谓上行下效……中国的官,大大小小,何止几千百个。至于他们的坏处,很像是一个先生教出来的。因此……编几本教科书教导他们……等到了高等卒业之后,然后再放他们出去做官,自然都是好官。”李伯元的意思,此书就是教他们怎么做官。现在发表的两卷,只是前半部分,批评官员,后半部分才是正面教育。可是他后半部分也没写出来,过几年就去世了。这段话的重要之处,在于认为中国的问题主要就是官的问题,官本位是种种社会矛盾的症结。“官怎样,百姓就怎样,上行下效。”李伯元理解的官,既是士农工商之外的一个特权阶级,又应该从士农工商之中产生,如果“士废其读,农废其耕,工废其技,商废其业,皆注意于官之一字。盖官者,有士农工商之利,无士农工商之劳者也”。就是说,士农工商各个行业的“精英”,都想做官;可是一旦做官,其业便废。作者以无差别的冷酷笔触,从官场角度观看晚清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活动、军事行动、内部整顿、慈善事业、外交动态,等等。按学者袁进的统计,《官场现形记》写了30 多个官场故事,涉及11 个省市,大小官吏百余人,上至太后、皇帝,下至佐杂、小吏。期间军机大臣、太监总管、总督、巡抚、知府、知县、统领、管带应有尽有。就官场题材而言,历代文学写官场面之广、层次之多,确实空前。

官场的规则与货币

李伯元写官场,不仅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而且有一些常用流通货币。第四十六回,钦差童子良,讨厌洋货,银元不收。本来鸦片是进口的也要抵制,但下面的人改称为云南土熬,他就开始享用了。银元不收,但银票可用,家里有一个黑房间专贴银票。出门随身带一盒银票,每天晚上点数多少张。后来他儿子发现他只点张数,便以小额换大额的。之后每天点数,钱却大部分被偷走了。

古董文物也是官场流通货币。第二十四回,贾大少爷买了一个珍贵的鼻烟壶,送军机处华中堂。买烟壶的文物店,也是华家的背景。(“什么店或公司是什么人的什么人开的背景”,这是很重要的官场入门知识)。送礼以后,中堂回话说烟壶非常好,很喜欢,要是再有一个凑成对就好了。怎么办呢?贾少爷又到了那家文物店,果然还有一模一样的,但是价钱贵了好几倍。贾少爷奇怪了,怎么回事?旁边中介黄胖姑说“马上买,好机会”。其实是同一个文物,多次买卖,循环流通,促进内需。

另一种流通货币是艺术。贾制台喜欢画梅。他热爱艺术,不求卖画,只要有人欣赏。下面官员知道了,来了以后不用送礼,只求他画画。某候补知县跑来,说您上次送我的画,有个东洋人一定要我卖给他。制台一听特别兴奋,接着帮知县再画,公事也停了,外边的人都等着,而且事后特别提拔了这位知音。

信息也是流通货币。第四十一回瞿耐庵老婆认了一个干妈,比自己年轻20 岁,因为她是上峰喜欢的丫头。如此委曲终于换来官位,但瞿耐庵新上任,不知原来旧官有个账簿记下各种潜规则:什么人来送礼要收多少,什么官什么时候要送多少,等等。信息本是要另花钱买的,少了这个先遣图、密电码,结果就闹出很多麻烦。

除了艺术品、货币、账簿以外,还有一种流通货币就是女人。山东官员到上海买外国机器,一来就被拉到四马路叫局,“叫局”还可能发生感情,演变成姨太太。兵营统领出兵,“兵马未动,粮草(女人)先行”。得宠的妓女忙着替自己家人求个官位,不幸的妓女就被冤枉成小偷投河自尽。女人被当作礼物或者货币是普遍桥段,但也有比较特殊的例子。第三十回冒得官犯了一点过失,为求上司杨统领包涵,就设计把自己年轻的女儿作为礼物。这事还不能明说、明做,怎么办?冒得官当着太太、女儿的面,假装吃了鸦片寻死。家人一看他吃鸦片,马上拿粪给他吃,好让他吐出来(“狗血”情节样板)。这时冒得官说他现在处于绝境,办法是只有把女儿给统领做小。一番折腾以后小姐说:“罢罢罢!你们既不容我死,一定要我做人家的小老婆,只要你老人家的脸搁得下,不要说是送给统领做姨太太,就是拿我给叫化子,我敢说得一个不字吗?现在我再不答应,这明明是我逼死你老人家,这个罪名我却担不起!横竖苦着我的身子去干!但愿从今以后,你老人家升官发财就是了!”这是一个典型范例,李伯元可以把再荒唐的事也写出其合理性。之后统领果然接受了这份礼物,也提拔了他的丈人。

更好笑的一个例子也和女人有关,第三十七回十二姨太半夜打蚊子。湖广总督是旗人湍多欢,已有十个姨太太,还有人拍马屁,替老爷在上海欢场买了两个新人,送过去就成了十一、十二姨太太。某晚湍制台正批公文,刚要写上某新官名字,突然十二姨太打了他一下,笔都掉了。怎么回事?十二姨太说有个蚊子——其实是十二姨太受人之托,想制台把此“缺”给另一官员。制台发火:“搞什么搞,我给人家做官,你们那插什么主意啊!”但是这个女人,因为受宠,一番胡搅蛮缠,最后制台也没办法,“好吧,那我就换了他吧”。所以女人不仅是流通货币,货币可以异化,倒过来管制主人。《官场现形记》中有官员与女人的两段精彩对话,值得转述。

一是山东陶子尧,睡着四马路新嫂嫂,说:“我们做官的人,说不定今天在这里,明天就在那里,自己是不能作主的。”新嫂嫂道:“那末,大人做官格身体,搭子讨人身体差勿多哉。”意思是,你们大人做官的身体,跟我们讨人的身体差不多啊。陶子尧问了半天才知“讨人”就是欢场女子,也叫小姐,也叫“先生”。新嫂嫂说:“耐勿要管俚先生、小姐,卖拨勒人家,或者是押账,有仔管头,自家做勿动主,才叫做讨人身体格。耐朵做官人,自家做勿动主,阿是一样格?”翻译一下:“你不要管她叫先生、小姐,卖给了人家,押了账,自己的身体就做不了主了,这就是讨人的身体了。你们做官人说身体也做不了主,那不就是一样的吗?”不料这个陶子尧没有幽默感:“你这人真是瞎来!我们的官是拿银子捐来的,又不是卖身,同你们堂子里一个买进,一个卖出,真正天悬地隔,怎么好拿你们堂子里来比?”说着,那面色很不快活。

另一处精彩对话在第十五回。有个周老爷问起了有个在船上的小妹凤珠是不是“清”的。她姐姐龙珠回答:“我们吃了这碗饭,老实说,哪里有什么清的!……我想我们的清倌人也同你们老爷们一样。”周老爷听了诧异说:“怎么说我们做官的同你们清倌人一样?”清倌人,是指一些比较“新鲜的”性工作者。他说:“你也太糟蹋我们做官的了!”那龙珠便详细叙述她们认识的一个官员,从杭州来,他的行李只有几个箱子,但是回杭州去的时候带的东西拿都拿不动,民众还要送伞,拼命说他是清官,不要钱。“做官的人得了钱,自己还要说是清官,同我们吃了这碗饭,一定要说清倌人,岂不是一样的吗?”周老爷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倒反朝女人笑了。

清官,清倌人,这就是《官场现形记》。对比一下今天的官场,清朝真的亡了吗?

By 许子东

八孩母与25年前失踪女孩长相惊人相似

 八孩母与25年前失踪女孩长相惊人相似

在中国传统新年前夕,江苏女子杨某侠被铁链锁破屋并生下8个孩子的事件引发全网关注。陆媒称,这名女子与12岁时走失的四川女孩李莹长相和年龄均十分相似。许多网民呼吁李莹亲属做DNA比对。

杨某侠脖子上拴着铁链,被锁破屋的悲惨遭遇引发舆论关注后,1月29日,有网民发出一则寻亲信息说,江苏徐州被拴铁链女性很像1996年失踪的一名四川女孩。

这位网民说:这位女性“和我叔叔家失踪的闺女有点接近。这位女孩失踪时12岁,但身材比较高,和十五六岁的女生差不多。她的爸爸因为思女成疾已经去世了。”

这位网民续说,“院里老人说,新闻里姑娘的眉目像李莹。让我留意一下,……希望好心人能帮助注意下这个女孩子的消息。”

同时这位网民也上传了当时失踪女孩李莹的家人发布的寻亲信息和照片。

(网络截图)

寻亲登记信息显示,李莹1984年出生,1996年失踪,当时正在南充市读小学6年级,上学之后没再回来。失踪人特征描述:单眼皮,鼻子有点塌,嘴角有一小痣。

在大陆公益网站“宝贝回家”也可查询到,李莹1996年失踪,时年12岁,身高接近一米六。

(网络截图)

网民们把李莹和杨某侠两个人的照片进行放大仔细比对,无数网友都惊呼:“长得也太像了!”

两人不仅年龄基本上可以对得上,而且两人都是微笑唇,都有法令纹,最巧合的是两人嘴角都有一个痣,鼻子几乎也一模一样。

(网络截图)

网民“MYY_XM”表示:“如果是那真的是悲剧了,人家父亲在边疆保家卫国,女儿被“捡”回去锁家里生了不知道多少个孩子了……”

网民“自由的蓝色鸢尾”说:“昨天在头条上看到对比照片,知道李莹是南充人,立马给我爸看了,他马上认出了李莹爸爸是他在西藏当兵的战友李大忠。李叔叔已过世好几年,李莹是他独女。

梁姨后面重组家庭也没有孩子,中午爸爸打电话给梁姨,她又去采血了。既希望这个可怜的女人是李莹,又不希望她是,如果不是,李莹你现在在哪里呢?84年出生的你,96年走失,已经25年多了,李叔叔也不在人世了。”

网民建议带李莹母亲做DNA比对

许多网民建议提供资料的当事人,带李莹母亲去做个DNA比对,不管是与不是都不要放弃百分之一的机会。

多家陆媒1月29日报导称,四川当地警方已经联系到李莹妈妈了,并对事件展开调查,DNA之前已经采集入库。

网民“吉巴”提醒:“请你们私下去做下DNA检测,我认为中国警方就算徐州女孩真是李莹,他们也不会承认的!”

网民“kefu02”也认为:“DNA最后报导一定是不匹配的!他们有专门的人会做洗白的事情。按我对他们的了解,做完DNA符合,然后马上封锁消息,赔偿拿钱塞嘴,然后再造个新闻和假DNA,再来个新闻发布会,以后全政府部门认真落实人民生活之类的,妇联这些都会出来高调捐款,拍照,引流募捐,这帮孙子都有一套流程。”

抖音博主拍摄女子被铁链锁小屋生8孩

在此之前,大陆门户网站搜狐报导,一个拍摄抖音的博主爆料,日前,他去了江苏省徐州丰县还口镇董集村拍摄视频,这个村子大多数都姓董,在拍摄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这个养育八个孩子的家庭。

博主有一次和老二航天的聊天中得知,他每天单独给妈妈送饭。博主跟随者老二,在一个小屋子里看见了这位妈妈——脖子上栓着狗链子,地上还放着一个“喂狗盆”一样的盆。在气温接近0度的情况下,这位妈妈穿着单薄的衣服。

后来,博主了解到,这位妈妈由孩子的爷爷“捡”来的,有精神障碍,无法进行语言沟通。而孩子的父亲自述称,34岁还没有结婚,被别人瞧不起,所以想多要孩子。八个孩子中,老大和老二相差11岁。

有自称知情网友说,“这个女的是孩子爸爸的舅,从人贩子那里花了5000块钱买来的,又转手卖给了小孩爷爷,到了家里不听话还咬人,小孩爸爸就把她的牙齿拔了,后精神异常。目前已经被政府接走了。”

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后,当地官方回应事件称,网民反映的女子为杨某侠,1998年8月与丰县欢口镇董某民领证结婚,不存在拐卖行为。

对此,网民“半城烟沙”指出:“警方否认拐卖是在拚命掩盖丑闻,因为涉及到渎职失职,因为是在辖区内发生的丑闻,新闻扩散出去是打肿警方的脸,如此人伦惨剧他们要拚命捂住,但是堵不了悠悠众口,说有结婚证,请公布出来!娘家人在哪里?”

网民“惊鸿如_梦”也表示:这是不是应该把所有涉案人员全部被抓起来吗??这个村子是否存在买卖小孩?所有的孩子父亲是谁!村里之前是否报过警,但是未处理?不存在拐卖,那女方家人呢?这个村子所有的人都应该查处一遍!……

2022年2月5日 星期六

“徐州八孩母亲”掀开“盛世”黑幕

 作者: 

近日,江苏徐州八孩母亲被锁链拴在阴冷小黑屋的视频流出后,迅速在网路发酵,掀开了中共治下“拐卖妇女”、“强奸”、“轮奸”等多重黑幕,引发了群情汹涌,并发展成国际性事件。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BBC等多家国际大媒体已经对此争相报导。这是继中共前国务院总理张高丽性侵网球女将彭帅之后的又一大国际性的丑闻。

此波舆论海啸正好赶在了中共处心积虑筹备的冬奥前夕,本来美、英等西方大国就因中共恶劣的人权在公开抵制中共的冬奥,这下,想必中南海的脸面又不知该往哪搁了。

丑闻意外曝光 扯下了中共的“盛世”面具

据悉,徐州市丰县欢口镇董集村男子董志民家早已成为网红博主们打卡的地方。

尽管生育八个孩子明显违反了中共过去多年实施的“计划生育”,但在中共因急缺“韭菜”而催促全民生三孩的当下,对八孩家庭的“热心”关注和帮助显然是符合党国之“政治正确”的。讽刺的是,丑闻的曝光恰缘于网友一次“爱心送温暖”走访的意外发现。

视频中,八个孩子的母亲在寒冷的冬天只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被男主人董志民用铁链子拴在脖子上,囚禁在一个简陋、没有门的阴冷黑暗的小屋里。视频显示,该女子精神异常,无法与人正常沟通,口齿不清,据悉其满口的牙几乎都被董志民打掉,舌尖儿也被剪掉。

据知情网友透露,该女子是董志民的父亲于1998年花了几千块钱买来的,长期被董家父子三人强奸。不仅如此,很多当地的村干部、镇党委的领导也都强暴过她,有的党委干部的妻子还因自己的丈夫“偷腥”而大闹过。

因此,那八个孩子的亲生父亲究竟是谁,应该说是一本糊涂账。这一点,董志民也心知肚明,面对质疑,他若无其事地表示,不管是谁的种,孩子生下来都得管他叫爹。

该女子刚被拐卖到董家的时候只有十几岁,还未成年,二十多年来在董家受尽凌辱,过着非人的、地狱般的生活,不禁令人心酸、悲痛。令人震惊的是,对于女子被拐卖和强奸一事,当地的百姓基本上都是知情的,而当地拐卖人口相当严重,民众早已司空见惯。

“徐州八孩母亲”事件曝光后,紧接着,大陆前资深调查记者邓飞在微博爆料,同村里还有一名同期来的女子,也是被铁链锁着,境遇更为悲惨,趴在地上不断摇动自己的头,“二十多年了都是在地上生活,衣服都不能穿,就是弄条被子裹着,很可怜的……”

迫于网络上潮水般的舆论压力,中共丰县县委在1月28日发出事件通告,声称经过“全面调查核实”后,徐州八孩母亲跟董志民是“合法结婚”,否认存在拐卖行为。网民根本不买账。有网民说“说有结婚证,请公布出来!”

1月30日,迫于更大的压力,丰县县委又发了一个通告,编造出更加离谱的故事,称该女子于1998年在欢口镇一处流浪乞讨时,被董志民的父亲收留,然后给董某民“一起生活”……这漏洞百出的故事,招致了网民更多谩骂。

女子真实身份现端倪 拷问中共的“依法治国”

事件曝光后,有网友发现,徐州八孩母亲与四川南充市一位名叫李莹的失踪女孩长相极其相似。

1984年出生的李莹,1996年12月失踪,当时只有12岁,失踪前正在南充市上小学六年级。从年龄来看是对得上的,因为徐州八孩母亲在98年到董志民家时也是个十几岁的孩子。

网民们把徐州八孩母亲和李莹的照片放大后,仔细比对,都惊呼:“长得也太像了!”

有专业人员将徐州八孩母亲和李莹的照片比对后,结果发现,两人的脸型、眼睛、鼻子(两人鼻角都有一个痣)、嘴、下巴、甚至是眉间距精细测量、眼球大小精细测量等多项数据,都是惊人相似。几乎可以确定徐州八孩母亲和李莹是一个人。

有网友让自己父亲看了比对照片后,他的父亲立刻认出了李莹的爸爸是在西藏当兵时的战友、已经过世好几年的李大忠。

而且,很多网友都听出来了,徐州八孩母亲说的话是四川方言。在一段视频中,女子在被解开铁链后,手指着董家的房子,用四川方言说:这一窝都不是东西,全家都是强奸犯。

据悉,李莹的母亲梁姨已获悉“徐州八孩母亲”事件,并去南充警方采血提供DNA样本,希望可以进行亲子鉴定。有不少网民担心,就算徐州八孩母亲真是李莹,中共也不会承认的。

中共历来声称自己“依法治国”,那么如果DNA比对成功,中共会不会公布真相?

中共徐州当局如果公布真相,那么就会让大众看到,之前的两个通报全是造假,等于打自己的脸,同时这个真相一定会引发舆情进一步沸腾、乃至失控。

这样大的社会性事件,中南海肯定不会不知情。那么,如果中南海介入此事的话,会让下面的人去公布真相吗?中共历来死要面子,张高丽性侵案在全世界曝光后,“彭帅在哪”的T恤都被澳网公开赛的球迷穿到身上了,可中共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不处理。而一个地方上的拐卖、强奸案,中共会放下面子给国内外的民众一个交代吗?

这还不仅仅是面子问题这么简单。

2020年6月,美国国务院发布了一份报告,显示中共国是全球人口贩运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报告中,其它人口贩运臭名昭著的国家还有伊朗、朝鲜、古巴等。

一旦“徐州八孩母亲”的真相公布出来,就相当于在国际上坐实了中共国人口贩卖的惨烈程度,自由社会势必会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共进一步制裁和打击。

因此,对于真相能否被中共官方公布出来,不容乐观。这不,中共当局在第一时间已经开始“维稳”,已经在墙内将“徐州八孩母亲”相关视频删除……

更令民众愤慨的是,性侵、虐待八孩母亲的董志民不但没有得到任何的处罚,反而还收到了“网友”捐款。据大陆媒体搜狐网2月3日报导,董志民“手里攥着网友捐赠的人民币,脸上乐开了花,他把孩子们召集到一起,供大家直播,不停地感谢给他捐款的人”。

这一切,如果没有中共的默许、背书以及暗箱操作,应该是不会发生的。

中共国是人口贩运最严重国之一 现实很惨烈

徐州,作为中国经济大省江苏的一个地级市,是江苏省煤炭工业基地,矿业、机械都很发达。2019年,徐州的GDP位居江苏第六位,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样一个经济较为繁荣的城市,其拐卖人口到底有多严重呢?

早在1989年,调查报告《古老的罪恶——全国妇女大拐卖纪实》就已经出炉,作者为谢致红和贾鲁生。报告提到,从1986到1989年短短三年间,人贩子从全国各地卖到江苏徐州的妇女,就有超过4万8千人。

报告中指出,仅一个叫牛楼村的地方,那三年人口增加二百多,全部都是被拐卖的女人,是全村已婚女性的三分之二。而徐州的姜集村,被称为是江苏北部的“最大人口批发市场”,当地村民几乎所有人家,都参与拐卖人口。当地公安局、派出所、计生办、各个政府部门对拐卖人口完全知情。

徐州这样相对富饶的城市尚且如此,那么那些更加贫穷的地方会是什么样呢?

报告中提到,中国各地贫困地区的人贩子相当猖獗,包括山东、河南等等。其中在山东与河南交界的一个热闹的集市上,人犯子还公开拍卖7名只穿着背心和短裤的妇女。

这还是三十多年前的情况,在计划生育造成男女比例更加失调的今天,而且在中共公检法司更加腐败堕落的情况下,现实又会是何等惨烈呢?

中共不只是包庇作恶者 更是始作俑者

从徐州当地各种网络爆料可以看到,中共警察不仅包庇人贩子和强奸犯,而且其自身也与他们是一伙的,充当保护伞。

据《古老的罪恶——全国妇女大拐卖纪实》记载,贵州同仁县的年轻女子李小兰被拐卖到徐州后,曾经在当地大街上向一位警察求助。结果警察把她带到了自己的堂兄家里。当晚,警察的堂兄强暴了李小兰,然后在第二天把李小兰再次以1,800元的价格转手卖出去了。

从上述这个案例,人们足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事实上,中共是“拐卖妇女”的始作俑者。早在中共篡权初期占领新疆后的1950年,中共便从湖南以“招收女兵”的名义拐走了8千多个20岁以下的女孩子,送到新疆为中共的军人解决婚育问题。

因此,在中共眼里,“拐卖人口”压根儿就不是啥大问题。中共不断用行政手段为“拐卖人口”这种罪恶公然开脱。

公安部和民政部等多个部门有这样一份联合通知,《关于做好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其中有一段话这么说的,“被拐卖时是少女,现已达到法定的结婚年龄,本人又愿意与买主继续共同生活的,应当依法补办结婚登记和户口迁移手续。”这足以看出中共对拐卖妇女的真实态度了。

如今,面对人口老龄化以及计划生育造成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恶果,急缺“韭菜”的中共更不会真正去解决拐卖人口问题。只要能给中共多生“韭菜”,别管符不符合伦理道德,违不违反人性,都会成为中共眼中的“正能量”。

至于说强奸,中共更是罪魁祸首了。如果扒开中共的祖坟,可以看到中共的老祖宗巴黎公社就是彻头彻尾的流氓武装起义。文革时期,中共内部曾认真讨论过流氓是属于“敌我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争论来争论去,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流氓是“人民内部矛盾”,因为巴黎公社的流氓就是共产党的老祖宗。

流氓不就是要强奸吗?上至以张高丽为代表的正国级高官性侵女体育明星,下至以董志民为代表的社会底层老农强奸被拐卖妇女,作恶者们都可以在流氓政权的治下逍遥法外……

结语

如今,劳民伤财的冬奥会已经正式开始,中共当局还强行披着“依法治国”、“共同富裕”等一件件“皇帝的新衣”继续在世界上展现红朝“盛世”,“最民主国家”……而“徐州八孩母亲”事件爆出的丑闻则狠狠地打了流氓政权一个耳光。

而这只是中共治下民众悲惨遭遇的冰山之一角。更可怕的是,在这个事件中,大量当地民众对拐卖人口、强奸、轮奸等罪恶的漠视、甚至是协同作恶令人瞠目,体现出的是中共“无神论”治下社会道德的缺失。

当普世价值逐渐被抛弃、甚至荡然无存的时候,每个人都不再是安全的,每个人随时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因为“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问题是,善良的中国人还要继续沉默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