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第一次國共合作與中共土地革命

第一次國共合作

民國十年(1921年)12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得到中國非常大總統孫中山同意,在張太雷的陪同下前往桂林孫中山大本營所在地,在那裡停留了9天,與孫三次長談,並廣泛接觸國民黨的其他一些領導人。之後馬林提議中共應該與國民黨合作。[16]共產國際執委會又發出《給共產國際駐中國特派代表的指示》,全力支持馬林推行「黨內合作」。
民國11年(1922年)9月,經張繼介紹,孫中山親自主盟,陳獨秀、李大釗等先後正式加入國民黨。1923年1月12日,共產國際作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關於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關係問題的決議》。
民國12年(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代表越飛在上海會談後,發表聯合宣言或稱孫越宣言,開始聯俄容共的策略。之後2月派廖仲愷繼續與蘇聯談判,8月又派蔣介石到蘇聯考察軍事。10月,聘請共產國際的鮑羅廷為顧問,負責改組國民黨,使之成為類似布爾什維克式政黨。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於6月12日至20日在廣州召開。此次大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全體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的問題,通過了黨的「三大」宣言和《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的決議案》。[17]中共三大確定了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並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
民國13年(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大會通過了共產黨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確定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大會選舉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或候補執行委員,約佔委員總數的1/4。會後,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擔任重要職務的共產黨員有:組織部長譚平山,農民部長林祖涵,宣傳部代理部長毛澤東等。隨後,全國大部分地區以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員為骨幹改組或建立了各級國民黨黨部。國民黨的「一全」也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軍事部分在蘇聯的援助下,民國13年(1924年)5月在廣州黃埔建立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周恩來任政治部副主任。黃埔軍校與以往軍校的不同,把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養學生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依照蘇聯紅軍的樣式。黃埔軍校的成立為國民革命軍奠定基礎,培養了大批人才,包括林彪徐向前解放軍名將皆出自黃埔軍校。
民國15年(1926年)2月17日至3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六次擴大會議在莫斯科舉行,通過了《關於中國問題的決議》,提出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應進行土地改革。11月22日至12月16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七次擴大全會在莫斯科舉行,通過了《關於中國形勢問題的決議》。史達林在中國委員會上發表了《論中國革命的前途》的演說,提出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土地革命

1931年十月革命節,江西瑞金葉坪村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開國典禮
民國16年(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大規模捕殺共產黨人。共產國際"五月指示"要求中共實行土地革命,[18]動員千百萬農民自動沒收土地,組建一支8個師或10個師的可靠軍隊。7月初,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向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中國革命目前形勢的決定》,要求中共退出國共合作統一戰線。[19]
7月12日,遵照共產國際的指示,中共中央進行改組,成立臨時常務委員會,陳獨秀離開中共中央最高領導崗位。當日,鮑羅廷按照聯共(布)中央政治局的決定,要陳獨秀動身去莫斯科,討論中國革命問題。7月13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政局宣言》,決定撤回參加國民政府的共產黨員,準備發動軍事暴動和秋收暴動。
8月1日,中國共產黨周恩來劉伯承葉挺賀龍(其時並非中共黨員)等指揮發動南昌起義,建立了自己的軍隊。8月4日,中共部隊放棄南昌,南下廣東,這是中共首次建立正式武裝部隊、也是國共雙方首次武力衝突。8月7日中國共產黨召開八七會議,確定武力奪取政權的方針,第一次國共內戰條件已經全面成熟。8月8日汪精衛的武漢政府開始大肆逮捕處死共產黨人,實行武力分共。8月14日蔣中正下野,武漢政府與南京政府開始整合,史稱寧漢復合(中國共產黨稱作寧漢合流)。
9月,桂系西山會議派掌握南京政府,汪精衛下野。同月毛澤東在湖南、江西發動秋收起義。10月,汪精衛到廣東否定南京政府,鮑羅廷經蒙古回蘇聯。11月,蔣中正回到上海,邀汪精衛北上。12月11日,共產黨在葉挺葉劍英的領導下發動廣州起義。12月12日,成立廣州蘇維埃政府,但隨即廣東軍將領張發奎調各地軍隊反攻,12月13日,共產黨軍隊被迫撤離廣州。12月16日汪精衛辭職赴法國。
自民國16年(1927年)建軍之後,到民國26年(1937年)抗日爆發其間,中國共產黨於勢力範圍內展開土地改革,並有多次與中華民國政府軍隊激烈戰鬥,這段時間的軍事戰鬥,中華民國政府稱為「剿匪」、中國共產黨稱之為「土地革命戰爭」、「國共十年內戰」或「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自民國19年(1930年)開始,國民革命軍先後發動對共產黨位於江西湖南的控制區(蘇區)實行五次「圍剿」,前四次未能成功,紅軍通過運動戰,成功守衛了南方根據地。
民國20年(1931年)11月7日中國共產黨在蘇聯支援下於江西省瑞金,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五次「反圍剿」中,國民革命軍在德國顧問建議下步步為營,採取持久作戰和堡壘主義的方式進攻工農紅軍;而共產黨方面,毛澤東失去領導權,因為博古李德等執行王明「禦敵於國門之外」的錯誤政策,最後失敗。紅軍主力被迫自江西瑞金撤退並轉移至陝西延安;共產黨稱之為「二萬五千里長征」(國民黨稱之為「流竄」)、「北上抗日」,同時,在南方還留下了一部分紅軍堅持游擊戰爭,史稱「南方游擊戰爭」。
紅軍在突圍過程中損失慘重,但成功突出了國民政府軍的封鎖。在遵義,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史稱遵義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張聞天代替博古出任「總負責」,毛澤東被補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重新掌握了紅軍領導權。他及時調整軍事方針,最終成功擺脫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順利到達陝西延安。之後,國民政府調整國策,國民革命軍主力於華東華北抗日區域備戰。
民國25年(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囚禁蔣介石,兵諫迫其停止勦共,國民革命軍最終停止與紅軍作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