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观泉:陈独秀与《独秀文存》(导读)】
一,《独秀文存》是陈独秀乱党时期的书
二,一网打尽中国托派
三,陈独秀悲剧的联共(布)因素和中共因素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瞿秋白是传播十月革命炮声的先驱
四,隐了九十八年的《青年》杂志广告是一篇佚文
五,和平建设时代如何看待九十六年前
那场“新旧思潮之激战”
六,《青年》为何改为《新青年》
七,奇怪而又惊人的急转弯
八,陈独秀、胡适和亚东图书馆
九,文存原则 横空出世
十,中国托洛茨基派终极之目的
十一,1924年中国出了个政治领袖
十二,出研究室入监狱
十三,出监狱入研究室
十四,孤孤单单地……走了……

一,《独秀文存》是陈独秀“乱党”时期的书
《独秀文存》是一部五四运动后最早出版的民国之后猛烈抨击封建传统,反对军阀割据山头政治,传布资产阶级文化,唤起在殖民地经济条件下民族资本的兴起,和新型知识分子的觉醒,创导科学,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现代化的书,更是一部号召“向新的山崩地裂般的大波冲去”(鲁迅语)的实践革命的书,却又是一部在各种政党政治压力下,历经磨难后终于被禁的书。
《独秀文存》1922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到1933年连续印行了十次累计印数三万四千部(平装四册,精装二册),营销达三十(1922—1952)年。
《独秀文存》中收录文章起自1915年9月发表在《青年》杂志创刊号的《敬告青年》,止于第九卷第四号上的《答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以及《每周评论》中所发的《研究室与监狱》等文。这七年间部分论文,随感录和作为文章公开发表的通信,合共三卷四册(内随感录两册)约六十万言,也可以说没有《新青年》就没有《独秀文存》;调侃说来,《独秀文存》是陈独秀“从康党到乱党,到共产党”人生三部曲中“乱党”的第二部曲。
《独秀文存》(以下简称“文存”)按照“文存”出版的亚东小老板汪原放的说法,“出《独秀文存》实在是战战兢兢地出的,当时仲翁因在大世界散传单被捕,出来还没有多少时间哩。”又言,“虽然这部《文存》多数是关于民主与科学的,但后面已经倾向社会主义了。”汪原放这则重要的回忆,除了“大世界散传单”有误,“被捕”却是真实的,是在他的上海法租界环龙路(今卢湾区南昌路)铭德里二号家中被捕的。(《回忆亚东图书馆》)尚可补充的是因中共一大未出席的陈独秀首次参加于1922年7月16日召开的中共二大上的蝉联总书记之职,同时又正在准备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夹在7月二大,8月被捕和10月赴莫斯科之间出版的“文存”,当然险象环生,吓坏了亚东上下。此时应该说陈独秀已经从“乱党”进入“共产党的第三部人生曲了。把“文存”纳入“乱党”时期不有点勉强吗?不,一点也不。当年承办“文存”出版的汪原放与1952年处境下回忆“文存”的汪原放,对“文存”的推定,可以见得到的是历史被扭歪后的表像,我们把“文存”列入“乱党”时代,是以《新青年》时代(1915-1921止于第9卷)的历史浮沉和陈独秀的作品互动为根基辩证进行的,归纳为如下数条.
1,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和他的一批政客和文武精英流亡海外,民国南北分裂,进入军阀称雄的“乱党”时代。横空出世的《新青年》不只填补空白,还以走向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新舆论引领革命前进,向一条完全不同于辛亥革命的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前进。
2,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幕后,几乎全是辛亥当年以及革清朝之命的 先进人士,可见逊清的“仕”,尽管已经接受了西方文化,但思 想深处仍陷在拥载皇帝或君主立宪的泥潭里,等待陈独秀们前来 拖拉到地面上来。
3,第一次世界大战,北洋军政府当时作为国际公认的“中国政府”宣告参 战,加入协约国与德国为敌,站对了队。战后在巴黎和会上第一次有了胜利者外交席位(有广州南方政府一席),但是陆征祥代表扫了一眼,发现在座代表无论战胜战败都是中国的债权国,应验了“弱国无外交”的任人宰割的国势地位,仍然陷入“被瓜分”的窘境(战败的德国在青岛的殖民权益被日本收入囊中)。陆征祥接受了1915年签署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后被国人痛斥为国贼的教训,拒绝在合约上签名,保全了名节,传到国内引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为起因为火烧点的五四运动,巴黎和会在顾维钧的强势压力下,虽然没有达到“外争主权”的终极目的,却也为中国人出了口恶气。独秀先生为一战、为巴黎和会为陆征祥不签字并力挺顾维钧取消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的要求等,写了收存为“文存”之内或之外的长长短短文墨不下十余篇:“愚见以为……或电 我国驻欧议和代表,或向列强要求直接收回青岛,撤废‘二十一条’苛约,如不得请,则拂袖径归,以示公理之不可屈服。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五四的两大目的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后的结局敌府逆拂了民意。于是陈独秀提出国人“应当发生对内两种彻底的觉悟。由这彻底觉悟,应该抱定两大宗旨,就是:强力拥护公理,军民征服政府。”(这两句口号用黑体字另起段落编排——引者)(上述两篇论文写于5月18日(《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和26日(《山东问题与上海商会》),对于五四运动的政治诉求并提高六三运动全民抗击外强和政府的媚态政治走向,点燃反帝抗日的革命火种——字面上就火药味十足。这应看作陈独秀在“乱党”时期对全国产生影响力的一宗大事,奠定了这个时期的先进朝野和平头百姓的政治诉求。
4,翻开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文学思潮从近代向现代进展时,1917年的那场新文学向旧文学展开的论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直到21世纪初都讳莫如深,或一笔带过语焉不详。因为这场运动是由在国共内战终结时险些定为战犯的胡适,和被中共定为党的叛徒,日本汉奸的、中国托洛茨派的领袖陈独秀发起的。直到“一边倒”国策结束,国共关系在台湾问题上达成“一个中国”共识,中美关系正常后,胡适到了“可以谈”的时代,然则对于陈独秀,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可以谈谈的明确(平反性质)的政治露布,以至使这场受惠于全民文化普及的大事,且莫说全民知晓,连知识分子都还没有历史实质性的认同。顺便指出,直到今天,仍然还有对陈独秀“予愿拖出四十二生的大炮”这不凡气势,给以“机械唯物”的解释和无知的政治谩骂,是有必要在适当的时段内予以澄清,这是“文存”导读的责任。
胡适的文学改良、陈独秀的文学革命“拖出四十二生的大炮”,炮轰旧文学古堡,轰恼了遗老旧仕、新型知识分子中的守旧派,轰恼了古堡中的大佬林纾琴南公,在死气沉沉的京都,一班“婢学夫人”的浅薄之徒(引陈独秀批林话意),不必认真应战,但是林琴南出面,反对新文学,还真得有42公分大炮予以认真对应了。林琴南不只在封建古堡内人气十足,在新兴文化群体中也是口碑颇佳,因为在西方文学初初传入我国的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时,不懂西文却借口译者之力的林纾记录了《 巴黎茶花女遗事》、《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迦茵小传》《黑奴呼天录》等等小说,在林琴南本人为的是资证奥古文能传入洋文学,但在广大读者群中认可的是西来潮中活泼泼的男女青年悲欢离合的故事,使那些看惯《红楼梦》《西厢记》甚至时令的押妓小说的人,踏上了别样的阅读之路,林琴南这批拥趸 不可小嘘的。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另一侧面,就是那些追求新文学的知识分子也走过好长一段用古奥的文字、冷僻的词藻、怪异的文风传布新知,陈独秀也是其中之一。1904年他在上海把苏曼殊(署名苏子文)译嚣俄(雨果)的《Les Miserabeles》为《惨世界》(10回本)实在是“殊不成句,且作文乖八九错”(章士钊语)陈独秀就接过苏译予以纠错,并增补了四回译书名为《悲惨世界》由镜今书局出版。这两个人都懂西文,但任意删节,还任意添加,用字遣词之古怪至少与林纾译品无甚区别。再看看鲁迅,他在上世纪初所译述的如《人之历史》,《科学史数篇》《摩罗诗力说》等文(《鲁迅全集・<坟>》别的不说,只提迅翁评介文学,从古希腊的荷马到古印度的迦黎陀娑 从歌德、席勒经由拜伦、雪莱到普希金、密茨凯维支、裴多菲,全部用的是章太炎门生著文理念,以至到了当今迅翁的这几篇经典,成了鲁迅研究中最难啃的一门学问。笔者在准备写新旧文学之争并将以林琴南作42公分大炮的靶子之前,加这么一段似乎是袒护的话,一是西方文化东渐的历史初期有这么一个时段、这么一股风气,“喜欢做古怪的句子写古字,这是受章太炎编《民报》的影响(鲁迅语 《鲁迅全集・<华盖集>》)。写上这一笔无论从历史,从文情都应记录在册的。况且——
无论是胡适的“八事”或陈独秀的“三个推倒和三个建设”都是说理不对人的。
袁世凯称帝失败和张勋复辟在即的时空条件下,是过了气的林琴南自己登上靶场的。此言恁说?
一是林琴南万万没有想到当时支撑北洋军政府的黎元洪总统竟然 请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二是蔡校长在组阁文科时竟然没请曾经礼聘入京师大学堂的林琴南,而请了陈独秀!北大文科有两种对立的教授和他们的教育理念。辜鸿铭、刘师培,尤其是与陈独秀有过纠结的黄侃等是“八部书外皆狗屁”,而钱玄同、刘半农以及“半个鲁迅”(兼课讲师)是“毁孔子庙 罢其祀”针锋相对却相安无事。林琴南以为他无论如何也能入“八部书外”那个学派罢,如今却被“毁孔子庙”者炮轰,这口气是难以平复的。我们用略为轻佻的口气写这场运动,似乎不太严肃,然而最不严肃恰恰是林琴南他老人家的倚老卖老。
生于1852年林琴南比蔡元培大16岁,比陈独秀大27岁,更不必提小他39岁的胡适了。这是被“王敬轩”提出由刘半农解读的这位旧文化营垒中的人瑞所犯的“辛亥国变以还纲纪扫地”的第一宗罪。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林琴南因此产生了轻敌思想,后来竟然把这场被李大钊认为“新旧思潮之激战”,让北京人看一场天桥闹剧。
这干小子目无纲纪,让林琴南迎战时,竟然设计了一套化名暴打或请妖魔鬼怪吞食他去应战之敌的闹剧,他写了《荆生》和《妖梦》两篇小说,用田其美和田恒影射陈独秀;胡适被隐入狄莫和泰二世;钱玄同则成金心异;而把蔡元培写成“无绪公”还把徐树铮,这个两年后被陈独秀列入《北京市民宣言》中罢免 职,驱逐出京城“的六个官员之一。雅号“小扇子军师”的徐树铮是个臭透了的军阀,却被林琴南化名荆生捧为“伟丈夫”出面不是把这帮人打趴在地或是被妖魔吞食……,双方都是文化中的精英,林琴南也是精通传统文化的人杰,鲁迅还曾欣赏他的小写意高水平的山水以怡倦眼,并珍藏起来保存至今。这样的学者对待如此严肃的文化生死存亡重要一战,竟然以闹剧结束。于是这边厢,也不以为然,由钱玄同和刘半农,表演了一出天桥把式“双簧戏” 《答王敬轩先生》了结。笔者至今也想不明白这么会如此结束“新旧思潮之激战”。我想来想去也许是因为陈独秀先生文章是结尾:“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于妖魔宣战乎?予愿拖四十二 的大炮,为之前驱!”林琴南是文人,既然对方祭出42公分大炮,于就请出他心目中的“伟丈夫”徐树铮战斗;不成,则也请出“十八妖魔”吃了他们。
北京的这场斗争怪异地结束。然而留学国外的那些文科学生中的守旧派却在严肃认真思考这场关乎“国粹”存亡之争。 为了转述吴宓等留学美国习文学的精英们对国内在一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下向封建传统文化展开论战时吴宓们的立场,现在据《吴宓日记》第11卷(1917—1924)中有关此书的实录照抄下以存其真。
1920年3月28日
幼涵来书,慨伤国中现况,劝宓等早归,掏钱自办一报,以树风声 遏遇横流。宓他年回国之日,必立此志。此间习文学诸君,学深而品粹 者,均莫不痛恨胡、陈之流毒祸世。张君鑫 谓羽翼未成,不可轻视。他 年学问成,同志集,定与若辈鏖战一番;盖胡、陈之学说,本不值识者 一笑。凡稍读书者,均知其非。乃其势炙手可热,举世风靡,至于如此, 实属怪异。然足见今日之中国人心反常,诸凡破坏之情形,物必先腐, 而后虫生,经若辈一番混闹,中国一线生机,又为斩削。前途纷乱,盖 不可收拾矣。呜呼,始作俑者,其肉岂非食乎?(之后有一段小字号述
“清华学校,近以学生妄起风潮”的忧患之言,不录—— 笔者)
“此间 同学诸人,唯林玉堂一人,为胡适、陈独秀之党羽,曾受若 辈资助。” (吴宓和林语堂友谊未泯,仍有往来—— 笔者)
1920年4月6日
我侪学问未成,而中国已亡不及待。又我侪以文学为专治之业,尚 未 升堂入室,而中国流毒已遍布。“白话文学”也,“写实主义”也,“易 卜生” 也,“解放”也,以及种种牛鬼蛇神,怪像毕呈。粪秽疮痂,视 为美味,易牙伎俩,更可所施?每一念及,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然也 无裨,只当强自摄敛心神,按日读书,异时相机奋力行事,一切听 之天命可耳。
1920年4月19日
今之倡“新文学”者,岂其有眼无珠,不能确察即视,乃取西洋之 疮痂狗粪,以进于中国人。且曰,此山珍海错,汝若不甘之,是汝无 舌,乌呼,安得利剑,斩此妖魔,以拨云以见天日耶!
1920年10月25日至27日
26日晚,接阅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寄来所出《教育丛刊》等件,粗鄙 卑陋,见之气尽。而白话文字,英文圈点。学生之所陈说,无非杜威之 唾余,胡适之反响,且肆行谩骂,一片愤戾恣睢之气。呜呼,今国中教 育界情形,以至于此,茫茫前途,我忧何极。明年宓归去之遭遇,此时 已可想见。……回国以后,只有尽我之时之力,竭诚猛做。以虎穴之身, 为补牢之左计,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以求内心之稍安而已。(以上引 文,大多有点、圈等符号以加重语气 — 笔者)
‘有了这些摘录,连系上前面所述斗争的背景,哈佛的一些学子们捍卫旧文学的精气神不必说什么了。胡适是1917年6月回国9月从 溪老家到北京受聘于北大文科教授与陈独秀共事的,他们神交于1914年在日本章士钊办的《甲寅》编辑部,那篇到明年可以纪念一下入国一百年的都德小说《最后一课》就是胡适译成汉语在《甲寅》发表的,从此胡适与陈独秀就开始鱼雁往来。《最后一课》一直是作为抗日爱国教材至今读来仍使人激动。他的“改良”而又“刍议”之文,够谨慎的了,但是从国内再回馈美国,就成了吴宓们的靶子还连累了个林语堂,当然最恨,恨不得“安得利剑”以对陈独秀,这是明摆着的,胜与不胜,由读者考虑罢。
1921年前后,吴宓、梅光迪等先后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就教英语或英国文学,并实现“掏钱自办一报”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然而1922年创刊的《学衡》,实际上已经不可能由得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们在保卫国粹以与陈独秀们一争胜负了。五四运动后的1922年“乱党”时代已过,陈腐的封建主义思想及其孑遗只得依靠军阀们的枪杆子维持的北洋军政府赖活着。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浪日复高涨,加上初见端倪的世界两个阵营的形势下,有特别政治嗅觉的老军阀则老牌帝国主义支持和新俄援助通吃,刚成立一年就被新俄共产国际的两条援华路线 —— “联吴(佩孚)疏孙(中山)”和“联孙疏吴”的路线弄得南(陈)北(李)膈膜,很难独立思考建党的政策和策略。此事这里可提示读者读一读收入“文存”中的《民主党和共产党》一文,便可在南陈北李建党思想和新俄共产国际之间的理论区别和政策走向。
《学衡》被鲁迅一“估”,吴宓们退回大学成为教授,维持文人清高而又风雅的高收入生活,直到1949年。当年叱咤风云的陈独秀呢?悲剧在于中共和他的领袖已完全丧失了发言权。
5,1917年2月克伦斯基革命产生了个资产阶级政府,列宁联合国内外志士仁人和反对派向克伦斯基展开阶级斗争。4月陈独秀写了《俄罗斯革命与我国国民之觉悟》,在“文存”中此文紧挨在《文学革命论》之后,因此特别吸引眼球。此文发表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刊出《文学革命论》是《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就是说,此文与陈独秀祭出42公分大炮轰旧文学堡垒仅隔了一个月。却不被重视,究其原因,除了禁令外,就是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但李文发表在十月革命之后(按俄旧历计算,大钊文写在十月革命后第10天并曾在中央(今中山)公园作过演讲。为此,我们可以下这么个结论,大钊先生的文章是歌颂、是普及于民的宣传,独秀文章是预测。把这个预测准确昭告国人,是“乱党”时期走向“共产党”时期,开创政党政治竞争的一个重要见证。关于列宁的革命,陈独秀提出“我国民之觉悟”关键理论。我们现在举出文中最重要的两条,“吾国第一所应觉悟者,欧洲战争,无意识者恒少,故战后不改革进步亦恒少。此次大战争,乃旷古所未有;战后政治学术,一切制度之改革与进步,亦将为旷古所罕闻。吾料欧洲之历史,大战之后必全然改观。”这也就是被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列宁就是利用这个国际环境,展开了殿巴黎公社后首次无产阶级革命宏图。“吾国民之所觉悟者”在文中列为第二条的是:“俄罗斯之革命,非徒革俄国皇室之命,乃以革世界君主主义侵略主义之命也。吾祝其成功。”关于这一条,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中写得非常准确、明白易懂:“法兰西之革命是十八世纪末期之革命,是立于国家主义上之革命,—— 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陈独秀的贡献就是准确的预测,因为他是在克伦斯基推翻沙皇统治成立资产阶级政府开始就指出: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可不是仅只为“革俄国皇室的命”。彼得堡攻打冬宫, 阿芙乐尔号的炮声成立的是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陈独秀的“吾料”要“革世界君主主义侵略主义之命”,真是神了。由于中国不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建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基础,列宁成功了。但是列宁也预料到了,这成功将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一国不能建立社会主义理论发难。也是在1915年,他还发表了《论欧洲联邦口号》(《列宁选集》第2卷第683-7),首次提出与马克思社会革命学说相左的理论,即:“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
一,《独秀文
二,一网打尽中国托派
三,陈独秀悲剧的联共(布)因素和中共因素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瞿秋白是传播十月革命炮声的先驱
四,隐了九十八年的《青年》杂志广告是一篇佚文
五,和平建设时代如何看待九十六年前
那场“新旧思潮之激战”
六,《青年》为何改为《新青年》
七,奇怪而又惊人的急转弯
八,陈独秀、胡适和亚东图书馆
九,文存原则 横空出世
十,中国托洛茨基派终极之目的
十一,1924年中国出了个政治领袖
十二,出研究室入监狱
十三,出监狱入研究室
十四,孤孤单单地……走了……

一,《独秀文存》是陈独秀“乱党”时期的书
《独秀文存》是一部五四运动后最早出版的民国之后猛烈抨
《独秀文存》1922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到193
《独秀文存》中收录文章起自1915年9月发表在《青年
《独秀文存》(以下简称“文存”)按照“文存”出版的亚
1,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和他的一批政客和文武精英流亡
2,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幕后,几乎全是辛亥当年以及革
3,第一次世界大战,北洋军政府当时作为国际公认的“中
4,翻开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文学思潮从近代向现代进展
胡适的文学改良、陈独秀的文学革命“拖出四十二生的大炮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另一侧面,就是那些追求新文学的知识
无论是胡适的“八事”或陈独秀的“三个推倒和三个建设”
袁世凯称帝失败和张勋复辟在即的时空条件下,是过了气的
一是林琴南万万没有想到当时支撑北洋军政府的黎元洪总统
生于1852年林琴南比蔡元培大16岁,比陈独秀大27
这干小子目无纲纪,让林琴南迎战时,竟然设计了一套化名
北京的这场斗争怪异地结束。然而留学国外的那些文科学生
1920年3月28日
幼涵来书,慨伤国中现况,劝宓等早归,掏钱自办一报,以
“清华学校,近以学生妄起风潮”的忧患之言,不录—— 笔者)
“此间 同学诸人,唯林玉堂一人,为胡适、陈独秀之党羽,曾受若
1920年4月6日
我侪学问未成,而中国已亡不及待。又我侪以文学为专治之
1920年4月19日
今之倡“新文学”者,岂其有眼无珠,不能确察即视,乃取
1920年10月25日至27日
26日晚,接阅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寄来所出《教育丛刊》等
‘有了这些摘录,连系上前面所述斗争的背景,哈佛的一些
1921年前后,吴宓、梅光迪等先后回国,在南京东南大
《学衡》被鲁迅一“估”,吴宓们退回大学成为教授,维持
5,1917年2月克伦斯基革命产生了个资产阶级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