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河参战,他百般敷衍,按兵不动。新伊停战后,他又积极摆出拥护“共和”,力促新伊“和解”的姿态。因此,袁大化被赶下台后,不少伊犁军民都十分属意杨氏出任都督。然而,袁大化却举荐袁鸿佑为都督,这让他们很不满。[21]袁鸿佑遇刺后,南疆基本上成了革命党人的天下,迪化也是“风声鹤唳,人心惶骇”。[22]于是,袁大化再也坐不住了,只得向袁世凯举荐杨增新为都督。5月18日,北京政府发布命令,任命杨增新为新疆都督。
袁氏卸任以后,袁世凯命他“剿抚”南疆,继续镇压各地的革命运动。然而,袁大化去职以及主和派杨增新上台,却在军队中引发了不小的骚动。新疆陆军因为受到杨增新的排挤而极度不满,尤其是原先叛变伊犁的蔡乐善部,非常害怕和谈成功后遭到伊犁方面的报复,因此情绪激愤。于是,有人建议蔡乐善发动兵变,制造紧张空气,甚至杀掉杨增新,以破坏袁大化东归企图。6月3日,蔡部官兵在迪化骑马绕城,大呼开枪,制造混乱。杨增新则添募回队千人,准备镇压,战争一触即发。袁大化担心局势进一步恶化,决定从速离开迪化。于是,6月5日清晨,他带领部属多人悄悄出城,离开省城,后经哈密回到关内。[23]至此,杨增新正式接管了新疆。
三、新伊和谈及其影响
杨增新上台后,立即着手展开新伊和谈。5月29日,双方正式展开谈判。对于此次谈判,杨氏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他表示:“共和成立,彼此一家,所有贵代表提出条件,只须力顾大局,不碍公理,皆能允从。”因此,会谈进行的很顺利。[24]7月8日,双方订立了协商条件十一条,主要内容是:(一)新疆实行共和、承认共和宪法;(二)新伊对内外政策进行合治,以省垣为全疆行政、立法最高机关,阿尔泰、塔城均在全疆范围之内;(三)新疆都督杨增新现经大总统任命,应由双方公认;(四)所有组织各项机关,双方人员均应公同推举产生。(五)新伊统一以后,应切实调查伊犁财政,一方面设法维持,一方面请政府予以补助。(六)钱广汉、蔡乐善等反复无常,应视为公敌,不再留于新伊军界等。[25]新伊十一条的达成,标志着杨增新的统治地位在全疆范围的正式确立,也成为新疆辛亥革命结束的标志。
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民族民主革命。然而,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果实最终被地主阶级所夺取。而在当时的伊犁政府内部,实际上就存在着以冯特民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以广福、贺家栋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旧官僚派之间的矛盾。因此,杨氏被任命为都督,让贺家栋等人欢呼雀跃。新伊和谈的达成,实际上是以杨增新与贺家栋为代表的新伊官僚派的合流。而革命党人却逐渐失势,最终为杨增新所剪除。特别是随着“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公然举起反革命屠刀,杨增新也跟革命党人翻脸了。1913年8月,杨氏将杨缵绪明升暗降,剥夺了他的兵权。杨缵绪自知处境不妙,不久便以“奔丧”为名逃离迪化,入关东归。随后,喀什哥老会头目边永福等人也被驱逐出新疆。10月,杨氏通过收买冯特民的谋士匡时,策动伊犁回族军官马得元等人叛变,杀害了冯特民、李辅黄等20多名革命党人。冯大树因为当时身在北京而幸免于难,最终也不得已于1915年避难日本。至此,新疆革命党人基本上被杨氏清除。而贺家栋、广福等人则选择了投靠杨增新的道路。1912年5月,贺家栋先是被北京政府任命为伊犁知府,不久又被杨氏任命为新疆民政司长。广福则被任命为伊犁镇边使。1914年2月,广福病死,杨增新奏请北京政府改伊犁镇边使为镇守使,彻底完成了新、伊统一。[26]
另外,当时的伊犁政府之所以选择与杨增新妥协,也与当时国内外大环境有关。1912年1月伊犁起义成功时,全国的辛亥革命已经接近尾声。当时全国人心思定,百废待兴。革命党人放弃武装斗争,通过谈判实现新疆的和平统一是合乎历史潮流的。同时,革命爆发后,沙俄加紧了对新疆的侵略,新疆外患空前严重。1912年6月—8月,沙俄先后以护侨为名,派遣大批侵略军入侵了伊犁和喀什。另外,沙俄还鼓动外蒙“独立”,并且派兵围攻科布多,严重威胁新疆北部门户阿尔泰的安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新疆迫切需要结束内部纷争,并推举一位有资望的政治人物出来收拾残局,应对复杂内外形势。最后,伊犁起义以后,伊犁协饷断绝,同时军费开支剧增,很快陷入了财政危机,乃至于因时常拖欠军饷,使得军队 “几致哗溃”。[27]而沙俄则趁机以贷款为诱饵,向伊犁政府其提出了诸多有损中国主权的无理要求,给伊犁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外交压力。[28]因此,伊犁政府也急需修复与新疆以及中央政府的联系,以便尽快结束内外交困的状况。事实证明,新伊和谈的顺利达成,对于尽快结束革命后新疆分裂与混乱的局面,维护边疆的稳定以及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杨增新是新疆辛亥革命的最终受益者。然杨氏虽然登上了新疆都督的宝座,但清朝的瞬间倾覆以及革命所造成的动荡局面却让他心有余悸。因此,如何防止新的革命以及社会动乱的发生,维护新疆的稳定,成为他施政的出发点。为此,他对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以及清朝灭亡的教训进行了总结,得出了“无为而治”的结论。首先,他把革命的发生归根于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文化上实行“愚民”政策,抵制新思想的渗透,其次,他认为社会分化导致流民增加,从而引发社会动乱,因此大力整顿吏治,推行轻徭薄赋,力求缓和阶级与民族矛盾,维护自然经济的稳定性,同时,他认为辛亥革命是由汉人特别是两湖人发动的,而汉人之所以^造**,是因为“人心之坏”,[29]其中尤以两湖人与云南人为甚,他们思想激进,喜欢鼓吹革命,于新疆稳定不利,因此,他当政期间主要重用回族人以及陕甘汉人,最后,鉴于新军和会党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角色,杨氏对于军队有很强的防范心理,因而在军事上实行“弱兵”政策,同时极力剿灭会党。因此,“无为而治”的政策在客观上维护了新疆的“稳定”,但也造成了新疆的长期封闭落后,拉大了新疆与内地的发展差距。
参考文献:
[①] 邹鲁:《新疆伊犁起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辛亥革命》,第7册。
[②] 杨逢春:《伊犁辛亥革命概述》,载《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
[③] 杨缵绪:《赴伊军中日记》。
[④] 李啸风:《伊犁革命之回顾》,《西北论衡》,第9卷,第1期。
[⑤] 邓宝珊:《伊犁革命回忆录》,见《辛亥革命回忆录》(五)。
[⑥]《迪化民军起义分类一览表》,《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卷)。
[⑦] 李啸风:《伊犁归客谈》,1912年4月18日,《民立报》。
[⑧] 比如针对左宗棠大肆镇压回民起义这一事实,革命党人在《伊犁白话报》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左宗棠虽为汉人,但他“屠杀”穆斯林的行为并不代表汉人,而是代表清廷,所以,如果穆斯林要想争取自由平等,就必须与汉人联合起来,推翻清朝的统治。
[⑨] 邹鲁:《新疆伊犁起义》。
[⑩] 杨逢春:《伊犁辛亥革命见闻记》,载《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
[11]《广福致额勒浑、长庚、袁大化电》,1912年2月4日;《广福致额勒浑并转长庚、袁大化电》,2月16日,引《民元新伊停战始末记》,另按:以下电文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该书。
[12]《袁大化致广福电》,1912年3月22日。
[13]《广福致袁大化电》,1912年5月27日,《申报》。
[14]《袁大化致广福电》,1912年6月2日,《申报》。
[15] 钟广生:《辛亥新疆定变纪略》。
[16]《补过斋文牍·乙集二》,《训令委员易润庠赴喀什宣慰边防营营长边永福等文》,民国元年7月11日。
[17] 张开枚:《辛亥新疆伊犁乱事本末》。
[18]《补过斋文牍·乙集三》,《解散哥老会匪告示》,民国三年10月9日。
[19] 张开枚:《辛亥新疆伊犁乱事本末》。
[20] 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一卷),第32—36页。
[21]《贺家栋、冯大树、李辅黄致杨增新电》,1912年6月10日。
[22] 金树仁:《新疆省政府主席蒙自杨公行状》(上卷)。
[23] 张开枚:《辛亥新疆伊犁乱事本末》。
[24]《补过斋文牍·丙集上》,《电伊犁贺代表等统一阿尔泰拟请另案办理文》,民国元年6月2日。
[25]《补过斋文牍·丙集上》,《电呈新伊和议条件文》,民国元年6月9日。
[26] 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一卷),第106—114页。
[27]《广福电呈三事》,1912年9月23日,《民立报》。
[28]《伊犁代表之血泪——冯大树上外交部书》,1912年11月20日,《民立报》。
[29]《补过斋文牍·甲集上》,《呈明新疆招用回队理由文》,民国三年2月20日。
(作者为新疆社科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
袁氏卸任以后,袁世凯命他“剿抚”南疆,继续镇压各地的革命运动。然而,袁大化去职以及主和派杨增新上台,却在军队中引发了不小的骚动。新疆陆军因为受到杨增新的排挤而极度不满,尤其是原先叛变伊犁的蔡乐善部,非常害怕和谈成功后遭到伊犁方面的报复,因此情绪激愤。于是,有人建议蔡乐善发动兵变,制造紧张空气,甚至杀掉杨增新,以破坏袁大化东归企图。6月3日,蔡部官兵在迪化骑马绕城,大呼开枪,制造混乱。杨增新则添募回队千人,准备镇压,战争一触即发。袁大化担心局势进一步恶化,决定从速离开迪化。于是,6月5日清晨,他带领部属多人悄悄出城,离开省城,后经哈密回到关内。[23]至此,杨增新正式接管了新疆。
三、新伊和谈及其影响
杨增新上台后,立即着手展开新伊和谈。5月29日,双方正式展开谈判。对于此次谈判,杨氏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他表示:“共和成立,彼此一家,所有贵代表提出条件,只须力顾大局,不碍公理,皆能允从。”因此,会谈进行的很顺利。[24]7月8日,双方订立了协商条件十一条,主要内容是:(一)新疆实行共和、承认共和宪法;(二)新伊对内外政策进行合治,以省垣为全疆行政、立法最高机关,阿尔泰、塔城均在全疆范围之内;(三)新疆都督杨增新现经大总统任命,应由双方公认;(四)所有组织各项机关,双方人员均应公同推举产生。(五)新伊统一以后,应切实调查伊犁财政,一方面设法维持,一方面请政府予以补助。(六)钱广汉、蔡乐善等反复无常,应视为公敌,不再留于新伊军界等。[25]新伊十一条的达成,标志着杨增新的统治地位在全疆范围的正式确立,也成为新疆辛亥革命结束的标志。
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民族民主革命。然而,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果实最终被地主阶级所夺取。而在当时的伊犁政府内部,实际上就存在着以冯特民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以广福、贺家栋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旧官僚派之间的矛盾。因此,杨氏被任命为都督,让贺家栋等人欢呼雀跃。新伊和谈的达成,实际上是以杨增新与贺家栋为代表的新伊官僚派的合流。而革命党人却逐渐失势,最终为杨增新所剪除。特别是随着“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公然举起反革命屠刀,杨增新也跟革命党人翻脸了。1913年8月,杨氏将杨缵绪明升暗降,剥夺了他的兵权。杨缵绪自知处境不妙,不久便以“奔丧”为名逃离迪化,入关东归。随后,喀什哥老会头目边永福等人也被驱逐出新疆。10月,杨氏通过收买冯特民的谋士匡时,策动伊犁回族军官马得元等人叛变,杀害了冯特民、李辅黄等20多名革命党人。冯大树因为当时身在北京而幸免于难,最终也不得已于1915年避难日本。至此,新疆革命党人基本上被杨氏清除。而贺家栋、广福等人则选择了投靠杨增新的道路。1912年5月,贺家栋先是被北京政府任命为伊犁知府,不久又被杨氏任命为新疆民政司长。广福则被任命为伊犁镇边使。1914年2月,广福病死,杨增新奏请北京政府改伊犁镇边使为镇守使,彻底完成了新、伊统一。[26]
另外,当时的伊犁政府之所以选择与杨增新妥协,也与当时国内外大环境有关。1912年1月伊犁起义成功时,全国的辛亥革命已经接近尾声。当时全国人心思定,百废待兴。革命党人放弃武装斗争,通过谈判实现新疆的和平统一是合乎历史潮流的。同时,革命爆发后,沙俄加紧了对新疆的侵略,新疆外患空前严重。1912年6月—8月,沙俄先后以护侨为名,派遣大批侵略军入侵了伊犁和喀什。另外,沙俄还鼓动外蒙“独立”,并且派兵围攻科布多,严重威胁新疆北部门户阿尔泰的安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新疆迫切需要结束内部纷争,并推举一位有资望的政治人物出来收拾残局,应对复杂内外形势。最后,伊犁起义以后,伊犁协饷断绝,同时军费开支剧增,很快陷入了财政危机,乃至于因时常拖欠军饷,使得军队 “几致哗溃”。[27]而沙俄则趁机以贷款为诱饵,向伊犁政府其提出了诸多有损中国主权的无理要求,给伊犁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外交压力。[28]因此,伊犁政府也急需修复与新疆以及中央政府的联系,以便尽快结束内外交困的状况。事实证明,新伊和谈的顺利达成,对于尽快结束革命后新疆分裂与混乱的局面,维护边疆的稳定以及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杨增新是新疆辛亥革命的最终受益者。然杨氏虽然登上了新疆都督的宝座,但清朝的瞬间倾覆以及革命所造成的动荡局面却让他心有余悸。因此,如何防止新的革命以及社会动乱的发生,维护新疆的稳定,成为他施政的出发点。为此,他对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以及清朝灭亡的教训进行了总结,得出了“无为而治”的结论。首先,他把革命的发生归根于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文化上实行“愚民”政策,抵制新思想的渗透,其次,他认为社会分化导致流民增加,从而引发社会动乱,因此大力整顿吏治,推行轻徭薄赋,力求缓和阶级与民族矛盾,维护自然经济的稳定性,同时,他认为辛亥革命是由汉人特别是两湖人发动的,而汉人之所以^造**,是因为“人心之坏”,[29]其中尤以两湖人与云南人为甚,他们思想激进,喜欢鼓吹革命,于新疆稳定不利,因此,他当政期间主要重用回族人以及陕甘汉人,最后,鉴于新军和会党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角色,杨氏对于军队有很强的防范心理,因而在军事上实行“弱兵”政策,同时极力剿灭会党。因此,“无为而治”的政策在客观上维护了新疆的“稳定”,但也造成了新疆的长期封闭落后,拉大了新疆与内地的发展差距。
参考文献:
[①] 邹鲁:《新疆伊犁起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辛亥革命》,第7册。
[②] 杨逢春:《伊犁辛亥革命概述》,载《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
[③] 杨缵绪:《赴伊军中日记》。
[④] 李啸风:《伊犁革命之回顾》,《西北论衡》,第9卷,第1期。
[⑤] 邓宝珊:《伊犁革命回忆录》,见《辛亥革命回忆录》(五)。
[⑥]《迪化民军起义分类一览表》,《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卷)。
[⑦] 李啸风:《伊犁归客谈》,1912年4月18日,《民立报》。
[⑧] 比如针对左宗棠大肆镇压回民起义这一事实,革命党人在《伊犁白话报》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左宗棠虽为汉人,但他“屠杀”穆斯林的行为并不代表汉人,而是代表清廷,所以,如果穆斯林要想争取自由平等,就必须与汉人联合起来,推翻清朝的统治。
[⑨] 邹鲁:《新疆伊犁起义》。
[⑩] 杨逢春:《伊犁辛亥革命见闻记》,载《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
[11]《广福致额勒浑、长庚、袁大化电》,1912年2月4日;《广福致额勒浑并转长庚、袁大化电》,2月16日,引《民元新伊停战始末记》,另按:以下电文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该书。
[12]《袁大化致广福电》,1912年3月22日。
[13]《广福致袁大化电》,1912年5月27日,《申报》。
[14]《袁大化致广福电》,1912年6月2日,《申报》。
[15] 钟广生:《辛亥新疆定变纪略》。
[16]《补过斋文牍·乙集二》,《训令委员易润庠赴喀什宣慰边防营营长边永福等文》,民国元年7月11日。
[17] 张开枚:《辛亥新疆伊犁乱事本末》。
[18]《补过斋文牍·乙集三》,《解散哥老会匪告示》,民国三年10月9日。
[19] 张开枚:《辛亥新疆伊犁乱事本末》。
[20] 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一卷),第32—36页。
[21]《贺家栋、冯大树、李辅黄致杨增新电》,1912年6月10日。
[22] 金树仁:《新疆省政府主席蒙自杨公行状》(上卷)。
[23] 张开枚:《辛亥新疆伊犁乱事本末》。
[24]《补过斋文牍·丙集上》,《电伊犁贺代表等统一阿尔泰拟请另案办理文》,民国元年6月2日。
[25]《补过斋文牍·丙集上》,《电呈新伊和议条件文》,民国元年6月9日。
[26] 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一卷),第106—114页。
[27]《广福电呈三事》,1912年9月23日,《民立报》。
[28]《伊犁代表之血泪——冯大树上外交部书》,1912年11月20日,《民立报》。
[29]《补过斋文牍·甲集上》,《呈明新疆招用回队理由文》,民国三年2月20日。
(作者为新疆社科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