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學堂樂歌":直接影響工農革命歌曲的誕生

中國詩史上的歷代詩體之變,大約都先起於民間歌曲,然後有敏感的詩人、詞人繼起創新,形成一代之風,最後又脫離開原有的音樂作用,變成只供吟誦的一種文學形式。清末的社會生活發生急劇變化,似乎容不得這種發展過程的緩慢變易。新學如潮,“學堂樂歌”的登場卻是由詩人發其端而由音樂教育人士取得較高成就的。 

    晚清詩詞真正有點改革和創新的,是鴉片戰爭時期龔自珍、魏源等開創的詩風。資産階級改良主義運動興起以後,夏曾佑和譚嗣同紹述龔、魏,提出“詩界革命”之説,這也是“新學”在詩歌創作方面的表現。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詩界革命”一説只不過是“五四”新文學誕生前在詩歌創作領域中沒有引起多大波瀾的一個小小前奏,由於“學堂樂歌”在近代史上成了當時的一種文化運動,具有廣泛社會影響,“詩界革命”才在詩歌入樂的歷史上為音樂文學的傳統增添了一段新風。 

    內容上富國強兵的理想,音樂形式上借用外來曲調,詞句表達方面的盡可能通俗,大約是“學堂樂歌”歌詞創作的3個主要特點。但在後來,我國早期的音樂教育家兼歌詞作家如曾志忞、沈心工等人發展了“學堂樂歌”中民主主義的甚至帶有些革命性的內容;在音樂形式上亦出現為民歌填詞或自行創作的新歌曲;特別在詞句淺顯方面所作的努力,經過曾志忞的力倡,沈心工等人的力行,而産生了“五四”前可稱為新詩類型的一些樂歌作品。 

    “學堂樂歌”的歌詞作品一般可分為軍歌(隊列歌曲)、女子歌曲、兒童歌曲、一般歌曲4類。 

    軍歌和隊列歌曲 

    當時的富國強兵新理想需要軍歌創作,步兵操典與學校體操的輸入需要相應的隊列歌曲創作,“學堂樂歌”中無論是愛國歌曲,歷史、地理教育歌曲,講科學、講體育衛生的歌曲,一時佔壓倒數量地以進行曲體裁為主,本質原因在此。 

    黃遵憲的《軍歌二十四章》是應時而興,以詩風影響了樂風的創作。作者“不解音律”,歌詞的進行曲形式不是産生於填詞結果,但卻來源於他為外交官常駐國外的耳濡目染。選入“學堂樂歌”是他先發表了詩詞,而由李叔同選曲配歌的。楊度(楊皙子)的愛國詩歌《揚子江》、《黃河》等作,也屬這种先有詩詞發表,後被選配入樂的作品。 

    “學堂樂歌”中的愛國軍歌和隊列歌曲,有大量的優秀作品,多為事先選定情趣適合的外來曲調,然後據以填詞之作。如夏頌萊的《何日醒》、石更的《中國男兒》、沈心工的《革命軍》和《革命必先革人心》、華航琛的《光復紀念》等,都是這種愛國軍歌和隊列歌曲的例子。已知它們的某些曲調來源如:《何日醒》出自日本歌曲《木南公》,《中國男兒》出自日本學校歌曲《寄宿舍裏的舊吊桶》。“學堂樂歌”的最主要的音樂體裁——進行曲或隊列歌曲,曾經直接影響于“五四”後的工農革命歌曲的誕生。如《中國男兒》演變為《工農兵聯合起來》,《革命必先革人心》演變為《紅軍行軍歌》等,説明瞭“學堂樂歌”的重大歷史作用。 

    吾等都是好百姓,情願去當兵。因為腐敗清政府,真正氣不平。收吾租稅作威福,牛馬待人民,吾等倘使再退縮,不能活性命。(《革命軍》沈心功選曲作詞) 

    女子歌曲 

    中國詩史上,一向多有以婦女生活為題材的詞作。這個傳統原可上溯到《詩經》和漢魏以來的樂府詩。對於詞史説來,這類歌曲的數量之多當然與普遍存在的女聲演唱傳統有關。“學堂樂歌”中有一首先由沈心工填詞,而後又在流傳中完善了的《纏足苦》,用的就是“孟姜女”調。當時在1905年前後,“學堂樂歌”中還極少選用民間曲調。 

    “學堂樂歌”中出現了女子歌曲,這件事實的本身就是婦女爭得接受新式教育權利的反映。它和歷史上的婦女題材的歌曲有區別,主要在於它有著女權運動的社會鬥爭的目標。沈心工的另一首填詞歌曲《女子體操》和秋瑾的《勉女權》都鮮明地體現著新歌曲在倡導女子自覺方面的內容和氣概。 

    我輩愛自由,勉汝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權天賦就,豈甘居牛後。願奮然自拔,一洗從前羞恥垢,若要作同儔,恢復江山勞素手。(《勉女權》秋謹填詞) 

    女子歌曲在“學堂樂歌”中倡導較早,這和清末的女權運動直接相關。早在1898年戊戌運動期間,上海即開始設有“經正女學”;l904年,《女子世界》月刊在上海創刊,以第一年為例,十二期即刊登“學堂樂歌”29首;1905年又有以《女子唱歌》題名的歌集出版,內容雖非純屬女子歌曲,但可見時人重視的情況。
少年兒童歌曲 

    兒歌、童謠,古來一向視如“天籟”。從詞史角度講,如把口頭文學置而不論,只就真正以少年兒童為對象的詩歌創作而言,恐怕真要從“學堂樂歌”算起。 

    “學堂樂歌”的教授對象主要是少年兒童。從事音樂教育啟蒙運動的先行者曾志忞,曾在1904年發表《告詩人》一文,對少兒歌曲的詞作提出了一些頗有見解的看法,“童稚習之,淺而有味”是這位教育家提出的基本要求。 

    “學堂樂歌”中的少兒歌曲,有描寫學堂生活、課餘生活的,如《兵操》、《賽船》、《春遊》等;有寓意于昆蟲等兒童趣味所及事物的,如《促織》、《螞蟻》等;有借樂歌而宣傳科學知識的,如《地球》、《格致》等。大多短小活潑,形象鮮明。 

    《兵操》(沈心工詞)用“男兒第一志氣高”的字句帶起,最後落腳在“操得身體好”“將來打仗立功勞”的愛國教育之上。《促織》則從“園裏的促織聲唧唧”起興,宣傳了興辦民族工業、自強不息的理想。詞意淺顯,上口易唱,氣息的輕捷明快,趣味的年齡特點,都是這些少年兒童歌曲能夠風行一時的成功之處。 

    一般歌曲 

    “學堂樂歌”中當然也有些屬於上列3類歌詞以外的、生活內容和題材比較廣泛、適應于一般社會需要的歌曲。 

    大約創作于1911年至1915年間的《蘇武牧羊》,就是這一類的“學堂樂歌”。實際上《蘇武牧羊》的詞、曲來源都久已被人們遺忘,一般都以為它原來就是一首傳統民歌。 

    蘇武,留胡節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19年; 

    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 

    這首歌詞,採用接近口語的通俗文言,從語言風格到抵禦外侮的思想,都可看出十分接近楊度被“學堂樂歌”選配入樂的詩歌《黃河》:“黃河、黃河,出自崑崙山……飲酒烏梁海,策馬烏拉山,誓不戰勝終不還。君作鐃吹,觀我凱旋。” 

    一般歌曲中採用外來曲調的填詞作品,可舉李叔同的《送別》為例,這首歌原曲是奧德維所作,奧德維據以作曲的原詞是《夢故鄉,思母親》,辭、情和《送別》相近。但從改填新詞後,詞曲聲調的吻合、情趣意境的出於天然説來,卻是極為罕有而不見斧鑿痕跡的一首佳作。填詞藝術的魅力,使這首歌在群眾生活中長期流傳,歷久而不衰,充分説明填詞傳統在“學堂樂歌”運用外來曲調的重大作用。(摘自《黃翔鵬文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