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 |
第1任南非總統
| |
---|---|
任期 1994年5月10日-1999年6月14日 | |
副職 | 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 塔博·姆貝基 |
前任 | 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南非國家總統) |
繼任 | 塔博·姆貝基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1918年7月18日 南非聯邦東開普省川斯凱 |
逝世 | 2013年12月5日 (95歲) 南非約翰尼斯堡霍頓莊園 |
國籍 | 南非 |
政黨 | 非洲人國民大會 |
配偶 | 伊芙琳·梅斯 (1944年–1957年) 溫妮 (1958年–1996年) 格雷薩 (1998年–2013年) |
子女 | 6名(2男4女) |
母校 | 福特哈爾大學 倫敦大學 南非大學 金山大學 |
專業 | 律師、社會運動家、政治家、慈善家 |
信仰 | 基督教循道宗[1] |
簽名 | |
網站 | www.nelsonmandela.org |
學歷 | |
---|---|
| |
經歷 | |
|
納爾遜·羅利拉拉·曼德拉(英語: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科薩語發音:寬式IPA:/xoˈliɬaɬa manˈdeːla/[2];1918年7月18日-2013年12月5日[3]),南非川斯凱人,是南非著名反種族隔離革命家、政治家、慈善家,也被視為南非的國父[4]。1994年至1999年間任南非總統,是第一個由全面代議制民主選舉選出的南非元首。他任內致力於廢除種族隔離制度和實現種族和解,消除貧困和不公。作為非洲國家主義者和民主社會主義者,他在1991-1997年任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1998-1999年任不結盟運動秘書長。
當選總統前,曼德拉是積極的反種族隔離人士,任非洲人國民大會武裝組織民族之矛領袖。當曼德拉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時,南非法院曾判處他「密謀推翻政府」等罪名,曼德拉前後共服刑27年半,其中有約18年在羅本島度過。
1990年2月11日出獄後,曼德拉逐領導調解與協商,並在推動多元族群民主的過渡期挺身領導南非[5][6]。自種族隔離制度終結以來,曼德拉受到了來自各界的讚許,包括從前的反對者。曼德拉在40年來獲得了超過一百項獎項,其中最顯著的便是199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2004年,南非廣播公司舉辦了「最偉大的南非人」票選活動,結果曼德拉被選為最偉大的南非人。他作為南非政界元老,持續對時事話題發表他的見解。在南非,他普遍被暱稱為馬迪巴(Madiba),其是曼德拉家族中長輩對他的榮譽頭銜[7],這個稱謂也變成了曼德拉的同義詞。
2013年12月5日,南非總統雅各布·喬瑪宣布,長期苦於肺部感染的前總統曼德拉,於同日在家中辭世,享壽95歲,6月因為肺部感染而病危的曼德拉,在住院86天後,9月出院回到約翰內斯堡的家中,還過了95歲的生日。雖然強韌的生命力震懾世界,但是他於5日的溘然長逝,還是讓不少人感到意外,以致遠在英國倫敦參加曼德拉電影首映的女兒,趕不及見父親最後一面。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喬父是國王,父親是部族領袖,不過他本人卻成為了一名革命家。[3][8][9]
目錄
[隱藏]早年[編輯]
曼德拉是騰布王朝(Thembu)非長子家族的一員,其統治南非開普省的特蘭斯凱地區[10]。他出生於牡韋佐,一個坐落於特蘭斯凱首府阿姆塔塔一帶的小村莊[10]。他的父系曾喬父努班庫卡(Ngubengcuka,逝於1832年)[11],以國王(Inkosi Enkhulu)之姿統治著騰布人[12]。國王其中一個兒子名為曼德拉,成了納爾遜的喬父,也是他的姓氏的由來。然而由於他的母親來自於伊克斯伊巴家族(Ixhiba,所謂的「左方王室」),因此依照傳統,他的後裔並沒有資格繼承騰布的王位[13]。
曼德拉的父親葛德拉·漢瑞·孟伐肯伊斯瓦(Gadla Henry Mphakanyiswa),在牡韋佐城鎮擔任部落酋長[15]。然而,由於與殖民當局之間的格格不入,他們奪去了孟伐肯伊斯瓦的地位,並將他的家族移至庫努。儘管如此,孟伐肯伊斯瓦仍然是國王的樞密院的一員,擔任瓊金塔巴·達林岱波(Jongintaba Dalindyebo)登上騰布王位的要角。
納爾遜·曼德拉成為他們家族中唯一上過學的成員,小學啟蒙教師給他取名納爾遜[16]。當曼德拉9歲的時候,他父親死於肺結核。部落中的攝政王成為他的監護人,曼德拉於是就到離開父親王宮不遠的韋斯里安教會學校上課。按照騰布的習慣,他從16歲開始受業,並克拉克布瑞學員,曼德拉用了2年完成了慣常需要3年完成的初中學業[17]。因為父親的地位,他被指定為王朝的繼任者。19歲,他開始對拳擊感興趣,並且開始經營學校。
在被錄用後,曼德拉開始在福特哈爾大學上學[18]。他在這裡遇到了奧利弗·坦波,坦波成為曼德拉一生的好朋友、好同事。在曼德拉大學生涯第一年中,他捲入了學生會抵制學校不合理政策的活動。他被勒令退學,並被告知除非接受學生會的選舉結果,不然不能再回到學校。此後,曼德拉只有在監獄時才獲得了倫敦大學的函授法學學位。
在離開福特哈爾不久,曼德拉被安排與騰布家族的繼承人結婚。這個年輕人顯然不滿足於這種包辦婚姻。他選擇逃避,離開了家鄉來到了約翰尼斯堡[19]。剛到約翰尼斯堡後,他就在煤礦坑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20]。不過,當礦場老闆發現曼德拉是逃亡的貴族後就迅速解僱了他。曼德拉隨後在約翰尼斯堡的一家律師事務所找到了文書工作。曼德拉在此期間於南非大學通過函授修完了他的學士學位,在此之後,他開始在約翰尼斯堡金山大學學習法律,在這裡,他遇到了他此後反種族隔離時的同志,喬斯洛沃、哈里斯沃茲以及魯斯福斯特[21],斯洛沃最終成為曼德拉當政時期的建設部長,斯沃茲成為了南非駐美國大使,在此期間,曼德拉住在位於約翰尼斯堡北部的亞力克山德拉鎮[22]。
政治生涯[編輯]
自由時期[編輯]
1948年,由布爾人當政的南非國民黨取得了大選的勝利,這個黨派支持種族隔離政策[23]。曼德拉開始積極地投身政治,他在1952年的非洲人國民大會反抗運動和1955年的人民議會中起到了領導作用,這些運動的基礎就是自由憲章。於此同時,曼德拉和他的律師所同事奧利弗坦波開設了曼德拉坦波律師事務所,為請不起辯護律師的黑人提供免費或者低價的法律諮詢服務。
1958年9月2日,亨德里克·弗倫施·維沃爾德出任南非首相,其於執政期間出台了「班圖斯坦法」,此舉將1000餘萬非洲黑人僅僅限制在12.5%的南非國土中,並且同時在國內實行強化通行證制度,此舉激化了南非黑人與白人的衝突,最終導致了沙佩韋爾慘案的發生[24]:1960年3月21日,南非軍警在沙佩維爾向正在進行示威遊行的五千名抗議示威者射擊,慘案共導致了69人死亡,180人受傷[25],曼德拉也因此被捕入獄,但是最後通過在法庭辯論上為自己的辯護,而無罪釋放[26]。
監獄生涯[編輯]
1962年8月[29],南非政府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幫助之下將曼德拉逮捕入獄,當時政府以煽動罪和非法越境罪判處曼德拉5年監禁,1964年6月又被控企圖以暴力推翻政府,改判無期徒刑[30]。自此,曼德拉開始了他長達27年的「監獄生涯」[31]。
比勒陀利亞地方監獄[編輯]
1962年10月15日,曼德拉被關押到比勒陀利亞地方監獄。在那裡,曼德拉為了爭取自身利益而遭到單獨關押,關押時間一日長達23小時,每天只有上午和下午各半個小時的活動時間。在單獨關押室中沒有自然光線,沒有任何書寫物品,一切與外部隔絕。最終,曼德拉放棄了自己的一切權利,他希望能夠與他人交流[32]。
囚禁羅本島[編輯]
1964年6月,南非政府以「企圖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判處正在服刑的曼德拉終生監禁,當年他被轉移到羅本島上。羅本島是1960年代中期到1991年那段時間內南非最大的秘密監獄,島上曾關押過大批黑人政治犯。曼德拉在羅本島的獄室只有4.5平方米,在這裡他受到了非人的待遇。羅本島上的囚犯被獄卒們逼迫到島上的採石場做苦工。
在島上,曼德拉希望監獄方面同意他在監獄的院子里開闢出一塊菜園,監獄方面多次拒絕,但是最終還是同意了曼德拉的要求。在島上,曼德拉依然堅持著身體鍛煉,例如在牢房中跑步,做俯臥撐進行鍛煉。[33]
波爾斯穆爾監獄[編輯]
1982年,曼德拉被轉移回離別18年之久的非洲大陸,他被關押在開普敦的波爾斯穆爾監獄。他在這裡也開闢了一片菜園,並且種了將近900株植物。
1984年5月,官方允許曼德拉與其夫人進行「接觸性」探視,當他的夫人聽到這個消息時認為曼德拉可能生病了,當兩人進行探視時,他們互相擁抱在一起,曼德拉說:「這麼多年以來,這是我第一次吻抱我的妻子。算起來,我已經有21年沒有碰過我夫人的手了。」[35]
重獲自由及當選總統[編輯]
南非在實行種族隔離後期那段時間內,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嚴厲制裁,最終導致南非於1990年解除隔離,實現民族和解。
1990年2月10日,南非總統德克勒克宣布無條件釋放曼德拉[36],1990年2月11日,在監獄中度過了27年的曼德拉終於重獲自由。當日,他前往了索韋托足球場,向12萬人發表了他著名的「出獄演說」。[37]
1993年10月15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宣布將199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曼德拉和當時的南非總統德克勒克。委員會稱:「曼德拉和德克勒克為消除南非種族歧視作出了貢獻,他們的努力為在南非建立民主政權奠定了基礎。」[38]
除了199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以外,曼德拉還於1990年獲得蘇聯列寧和平獎;1991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烏弗埃-博瓦尼爭取和平獎」;1998年9月美國國會頒發的美國「國會金獎」以及2000年8月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頒發的「卡馬」勳章[41]。
與中國的關係[編輯]
1998年1月,中國正式與南非建交。1999年2月,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胡錦濤訪問南非,親自前往總統官邸拜會曼德拉。同年5月,曼德拉以總統身份訪華,成為第一個訪問中國的南非總統。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前往拜會。 [42]
去世[編輯]
2013年曼德拉因肺部感染多次進院,期間多次傳出病逝的消息,雖他於9月出院並可在家休養,但始終不敵病魔於同年12月5日去世,享年95歲[3],並由時任南非總統雅各布·喬瑪於其死後三小時後宣布死訊。將在2013年12月15日舉行國葬。曼德拉死時,有多位親戚陪伴在側,惟女兒到英國出席其傳記電影首映未能看其最後一面。[43] 以下為喬馬宣佈曼德拉死訊時所說的悼詞:
“
我們親愛的曼德拉,我們這民主國家的開國總統已經離世。國家失去了一個最偉大的兒子,國民失去了一位父親。
”
——雅各布·喬瑪
同時,曼德拉逝世後,亦引發世界各地廣泛關注。
家庭[編輯]
妻子[編輯]
曼德拉一生中曾娶過三位妻子。
1944年,他與反種族隔離人士西蘇魯的表妹伊芙琳·梅斯結婚,二人婚後生下了四個孩子。但是由於婚後曼德拉全身心的投入到反隔離民主鬥爭活動中而沒有顧及到家庭,使得兩人矛盾日益增加,最終分道揚鑣。1957年離婚。伊芙琳於2004年病逝。
兒女[編輯]
曼德拉一共有六個孩子,兩男四女。
他與其首任夫人共生下兩男兩女,不過大女兒在出生後就夭折了。曼德拉的大兒子馬迪巴·桑貝基勒於1969年死於車禍,而他的二兒子馬克賈托·曼德拉於2005年1月6日死於愛滋病。[45]他的長孫1974年出生。
曼德拉與他的第二任妻子溫妮生有兩個女兒。
影響[編輯]
作為著名的反種族隔離民主鬥士,曼德拉用行動深深的影響了幾代人。
全球性請願活動[編輯]
曼德拉入獄以來,一直有人為此向南非政府抗議並要求他們釋放被囚禁在監獄中的曼德拉[46]。
時間 | 地點 | 要求者 | 要求和方式 |
---|---|---|---|
1980年3月23日 | 索韋托 | 5000人 | 通過集會紀念沙佩維爾慘案20周年並要求釋放曼德拉和其他政治犯 |
1981年 | 法國 | 17000人 | 將簽名的請願書送到巴黎的南非大使館,要求釋放曼德拉 |
1982年 | 非洲 | 非洲統一組織 | 呼籲釋放曼德拉 |
1982年8月 | 歐洲 | 1400位歐洲城市市長 | 聯名要求釋放曼德拉 |
1983年 | 荷蘭 | 荷蘭國會 | 要求荷蘭政府敦促南非政府釋放曼德拉和所有政治犯 |
1983年 | 英國 | 78名議會議員 | 要求釋放曼德拉 |
1983年 | 荷蘭 | 荷蘭政府 | 照會南非政府,要求釋放曼德拉並準備為曼德拉提供政治避難 |
1984年 | 英國 | 「特別AKA」樂隊 | 發行「釋放曼德拉」唱片 |
1984年 | 美國 | 135名眾議員 | 提交決議,呼籲釋放曼德拉,這一決議獲得參議院批准 |
1984年 | 50000人 | 通過雷沃爾·哈多斯頓大主教將聯名請願書遞交聯合國 | |
1985年 | 英國 | 50多個英國市鎮市長 | 遊行穿過倫敦,要求英國首相採取措施以保證曼德拉得以釋放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