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雁
2013-01-29
导语:一个社会的价值观若是被告密文化所笼罩,就会激发人性恶的一面大行其道。制造恐惧的人本来是要使别人失去安全感,但令制造者始料未及的是,最后连他自己也生活在恐惧之中。不正常的社会在败坏着每个人的生活,统治者自己也概莫能外。
如何在法律框架下对待历史遗留问题
剧变前夕,罗马尼亚警察局、内务部和情报局档案资料被最高机关授意的便衣烧毁。这样既可以使过去罪恶的历史无据可查,又可以嫁祸上街示威的学生,给镇压制造借口。其他东欧国家也都存在大量销毁档案的现象。东德民众从剧变一开始,对保护档案就有一种自觉的意识。1990年1月,东德的示威民众占领了前东德国家安全部的总部大楼,迫使秘密警察解散,阻止他们销毁档案。目前保存下来的告密档案大约有185公里档案柜长,大约1.55万麻包被撕碎的档案,现在都存放在马格德堡,还有47公里长的胶卷,照片160万张。大量卷宗详细地记录了告密的“线人”被招募、领取薪酬、跟踪、窃听、汇报的种种行径。
在东欧国家,如何对待那个时代的秘密警察和告密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些国家考虑到,秘密警察的活动范围涉及的人群广博,唯恐档案公布以后导致社会波动,人际关系要重新洗牌,所以销毁、封存档案,试图既往不咎。但也有一些国家主张清算此种行为。2009年4月10日在“黑色星期六”罹难的波兰前总统卡钦斯基,1981年因团结工会事件被秘密警察告密而关押,这段经历让他对共产专制国家的秘密警察制度深恶痛绝。他甚至不惜在此问题上与主张“既往不咎”的瓦文萨分道扬镳。他当选总统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重新审查当年的秘密警察和告密者。他发誓要清除前制度的残余,要求公务员、大学教师、媒体人员等,公开声明当年是否与秘密警察合作过,并促使议会通过《清查法》。此举涉及甚广,据说牵扯到70万余人,一时间在东欧引起很大震动。
剧变以后,德国在整理和使用斯塔西档案过程中摸索出一条不同于波兰的独特经验。在东德遗留下来档案基础上,于1991年成立了第一任斯塔西档案委员会。起初,它只有52名员工,现在已发展到1600人。委员会的第一批信息被用于对受害者进行赔偿,对职员进行核查。1991年12月底,《斯塔西档案法》开始实施,该法律至今已进行了7次修订。从1992年1月2日起,公民可以查看自己的卷宗。斯塔西档案委员会的任务是,将斯塔西的结构、任务和职能公之于众,为从历史、政治、司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处理红色专制遗留问题做出贡献。档案委员会通过公开提出如何处理历史问题,促进公众参与对集权主义及其结构的讨论和反思。从此,开启了“正视历史”的过程,把斯塔西变成一个唤醒记忆的场所。1991年底生效的《斯塔西档案法》为如何获取档案信息提供了法律框架,受到斯塔西监视的个人也可以看到自己的档案,从而了解斯塔西是如何决定了他们的人生命运。此外,档案还有助于对重要岗位的官员和职员进行核查。学者和新闻工作者也可以申请查阅卷宗,以便从事历史研究和公民教育项目。
由于斯塔西侦听、跟踪、摄像和私拆信件、档案严重地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 这些档案文件与普通档案不同,是要依据严格的隐私保护政策谨慎处理的,档案只能用于特定的用途,而且要遵循《斯塔西档案法》中的规定。档案委员会总部在柏林,在前东德的各区首府设有12个办事处,分别保存当地的档案。2011年9月30日,联邦议会通过了《斯塔西档案法》修正案,其中第33条a款规定,禁止前斯塔西雇员在档案委员会中任职。修正案还对公务人员的核查规定进行了修正。
2011年11月上旬,我们在德国朋友的安排下,走访了德国的一些单位和个人,专程去前东德的国家安全部进行了参观和座谈。在11月7日前苏联十月革命节的这一天,我们来到了东德人曾谈之色变的“斯塔西”。斯塔西档案馆馆长杨·罗兰德先生带我们参观这个曾经畸形发展的庞然大物。下面一些数字可以形象地描述斯塔西的性质:斯塔西是东德最大的部委,甚至超过其他部级机关的总合。有的国家部委只有1栋大楼,而斯塔西却有49栋建筑物,约9万正式员工和19万的“线人”队伍,其中1万人是未成年人,2万人在西德,甚至很多人原来就是纳粹人员。这两项相加约占总人口的2%。它在国家的地位绝对是支配型的、不可一世的“主角”,其他部委的工作都要为它让路。
在斯塔西展馆里有一种特殊机器叫“拆信机”,它的主要功能是把邮局里分拣出来的可疑信件拆封拍照。一般来讲,出入境的信件要全部拆开拍照,国内的信件受到怀疑的要拆开拍照。在机器的协助下,东德国安每天约要打开9万封信。
坦率地说,在来到斯塔西之前,我已经有相当的心理准备,因为我毕竟已经看过斯塔西的母体——苏联的克格勃总部机关卢比扬卡。但是在参观完斯塔西后,我仍然感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不寒而栗的心灵震撼。这一套无可匹敌的精确、结构严谨、完备、庞大的秘密警察系统,真是叫人叹为观止。东德人的工具理性,在特务活动方面真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看了斯塔西才深深地理解到,为什么说“专政机器是万能的”。
斯塔西橱窗里有三句话让我们这些中国的参观者心领神会,哑然失笑:第一句是,“作为秘密警察应该无所不知”;第二句是,“这些内容不能在电话里讲”;第三句是,“表面上看起来很稳定”。
“斯塔西是我们反思历史的宝贵财富”
下面是我们在与斯塔西档案管理委员会的人员座谈时的问答:
问: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情况下,国安的拨款是多少?东德政权的最后一年国安费用占GDP的多少?肩负有特殊使命的“线人”的分布状况是怎样的?
答:数字至今不明,但是非常庞大,因为秘密警察的很多经费都是用民用的名义来支出的。总之,秘密警察队伍的开支,无疑是国民经济支出中很庞大的一项。线人的密集程度在各个领域有所不同,国防、军工、涉密单位、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线人分布比较密集。
问:红色专制时期“线人”的人数是多少?被监视对象的人数是多少?与1930-1940年的法西斯监控犹太人的行为相比,哪一个更厉害?
答:1989年时大约有占总人口1/95的线人,共18.9万人,具有线人行为的人数量会更大,但各个时期会有不同。盖世太保时期告密的人多于斯塔西,那个时候的人口基数也要远远大于东德人数。据不完全统计,在种族优越论的大肆宣传下,1930-1940年代大约有60万线人。但是东德很多人是主动告密的,所以才发展了这么庞大的线人队伍。
问:斯塔西档案的可信程度如何?1989年是如何发生逆转的?
答:斯塔西的档案是完全可信的,因为国家建立这样庞大的系统是在为自己服务,它不可能自己骗自己,所以绝对具有可信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也得到当事人的证实和大量的信息正反馈。1987年国安和秘密警察就给德共中央上书说,我们现在还可以抵挡一阵子。但是,控制“公共话语”的能力在不断递减,投入和产出越来越不成比例。所以,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否则我们就抵挡不住了。斯塔西向来称自己是国家的矛与盾,是最坚强的铜墙铁壁。他们发出这个信息说明,国安已经感觉到大事不好,专政机器已经运转不灵了。只有他们知道,这个表面上坚固无比的体系内部是多么脆弱。
东德最大的屏障是“柏林墙”。从1961年柏林墙建立以来,逃亡问题就一直无法根治。国家花了很大的物力人力控制人口外流,最后几年,东德甚至不惜花费大量外汇,保证柏林墙的屹立。1980年代末,整个东欧都动起来了,我们的人民也走上了街头要求自己的权利。他们使统治者意识到,不能照样维系下去了。1989年我们这里发生了感人的和平革命,当年的中国让我们震惊。我们认为,这场公民运动一定要进行理性的非暴力抗争。
问:斯塔西与克格勃相比有什么特点?它的这套工作是否得到克格勃的指导?
答:克格勃是斯塔西的母体,它当然是从那里派生出来的。共产专制国家或多或少都从苏联学到一些东西,按它的体制建立的,就主导思想来说没有什么不同。但东德也有自己的特点,德国人发达的工具理性在斯塔西的工作中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它显现出来的缜密、严谨、管理细致、记录完整、档案资料庞大且井井有条是其他同类国家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所有的侦听、私拆信件、监视、拍照、录像和跟踪工作环节,以及领取报酬都有完整的记录卷宗。但是,东德杀人不多。从1956到1965年,因为告密而获罪被杀害的有67人,不像苏联大肃反那样大规模杀人。档案的完整性对剧变后的甄别工作也非常有用,可以还原出更为真实的历史。比如像波兰、捷克之类的东欧国家,剧变以后的档案遗留不完整,尤其是那些见不得人的秘密工作档案被大批销毁,很多事情就变得扑朔迷离了。当然,东德也把最关键的部分给毁掉了。之所以一定要还原撕碎的档案,说明它的价值意义非凡。在人类历史上,很少为了控制人而制造出这样庞大的监视系统,制造出这样一种不信任自己人民的管理模式。
问:有没有关于普京的档案?
答:在苏式体制中苏联人是老大,东欧国家中有许多铁杆“亲莫斯科人士”或者“双料间谍”,他们会把国内的情况率先通报给苏联人。一般来讲,兄弟党都不敢搞苏联人的情报,因为这样弄不好会砸了自己的饭碗。
问:东德在国民经济中计算机的运用比较普及,在秘密档案中是否如此?
答:1980年代的时候,斯塔西的人也在讨论,要不要搞电子化、数码化,这样从管理和节省人力的角度说,会大大提高效率。但是从保密的角度考虑,他们害怕泄密,害怕新技术的扩散面大,容易被人窃取。所以,虽然也引进了新技术,但是进度很慢,使用起来也非常谨慎。也正是这种“落后优势”的手工操作,才得以留下大批档案。在所有的碎纸机连续工作报废以后,人工撕碎毕竟要慢得多,留下了1.55万麻包碎片。计算机上一个指令“删除”,就什么也留不下了。德国人都知道, 第三帝国留下的是“如山的军队”,东德留下的是“如山的档案”。我们刚接手斯塔西的时候面临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专业人士严重短缺,因为档案数量太庞大、种类太混杂了,既没有任何索引,也没有归类编排。刚开始接手的时候,完全没有头绪,全靠我们一点点摸索出来。
目前,我们档案管理委员会有1600人,联邦预算每年有9000万欧元的拨款,主要用于人员的工资和材料费用。档案的整理和碎片复原,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工作。在这里工作人员心理负担很重,他们每天都要面对这些突破人类心理底线的记录,心理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
问:如何使用斯塔西档案?会不会有使用不当的负面作用?
答:我们有一套严格的制度约束,立法清晰,考虑到了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情况。政府机构不通过议会,就无法使用这里的资料。这里的工作人员都必须严守保密协定,进库必须是两人同时在场,有严格的登记手续,不能查阅他人档案,个人档案中涉及其他人部分都被涂黑,因此不会出现以档案敲诈他人的现象。
问:现在联邦的国安是否利用这里的资料?是否进入绝密档案要由内政部决定?
答:新的立法很快就会出台。在统一合约中提出一个说法:“我的档案是我的东西”。1991年东西德合并的时候,这句话被写进统一合约中去。2011年9 月30日,联邦议会通过了对《斯塔西档案》的修正案,其中第33条规定,禁止前斯塔西雇员在档案委员会中担任职务,同时对前公务人员核查规定进行了补充修订。1989年时有人提议,在联邦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西德当时要求我们把档案搬过去,但是争议很大。最后同意保留在斯塔西的原址上,成立管理委员会,建立“斯塔西博物馆”。现在,有关纳粹历史的档案,是可以借阅的。关于斯塔西档案的使用情况,议会中仍有不同看法,可能还会有所变更。我们的宗旨是,既要有利于使用,又要保护个人的隐私。我们有自己的科研中心和网站,发表、出版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和论文,并定期发表信息,但是对媒体的报道不出面加以评论,不干涉公共舆论。
问:现在斯塔西档案在德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答:斯塔西的档案现在成为我们反思历史的宝贵财富。只有在过去的历史中公开质问自己的责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对一些重要历史问题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牢记它并不是强调仇恨,而是为了让人们从中吸取教训。前体制最大的特点是屏蔽真相,遮盖真相,歪曲真相,以记忆模糊叫人遗忘,以谎言代替真相。而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要让人们看到这一切,知道我们从什么样的历史中走来。
问:有些国家的《国家安全法》中都提及,国家安全机关有“采取技术侦察”进行调查的权利。怎样界定它与违法行为的窃听呢?
答:必须要有相应的细则规定,对所采取手段的限制和应用程序的司法根据。否则,任何违规的行为都可以在“国家安全”的借口下无限扩大。东德当初也是在 “为了祖国”的名义下发展出庞大的线人队伍。如果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即便受到侵权被窃听公民的行为被发现,受害人也无法诉诸法律程序。正因为考虑到这一 点,很多国家在这方面都有相应的法律约束。在这些在法律条文中严格划定了监听的主体、使用条件和程序,同时也明确了各种非法监听的法律后果,以规范执法部门滥用职权窃听公民的行为。
公开监听以及其他侦讯手段的伦理讨论,对整个社会都有启迪意义。德国电影《窃听风暴》就是以斯塔西为原型拍摄的影片。它揭示了在共产专制时期国安渗入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缺乏法律支持的侦讯行为无视民众的基本权利,实行人与人背靠背的相互监督,导致社会伦理价值的崩溃和人际关系的“无底线”突破。众所周知,是柏林墙和斯塔西导致了东德的垮台。这种政府把所有人当作“敌人”一样防范,靠“圈禁”和“特务政治”的“维稳”手段一经公开,民德统一社会党的合法性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践踏人权的现象是不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是经不起“公开性”考问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前体制者”至今不能原谅戈尔巴乔夫、视他为“叛徒”的原因。
另外,控制社会的成本越大,链条越长,就越不真实,分析辨别的能力就 越差,体系便容易走入“情报误导、误判”的死胡同。从这一点说保留斯塔西档案的必要性怎么估计也不过分。我们努力就是让我的档案只属于我自己,以后每个人都不再成为被斯塔西卷宗控制的工具。历史最容易重演的正是它的丑恶的部分。人类文明是一条羊肠小道,旁边充满了沼泽、陷阱和歧路,稍不留神就会走到岔道上去,所以我们要避免糊里糊涂地向前看,告诫人们不要不长记性地重犯过去的错误。对待过去历史的态度、有什么样的“公共记忆” 已经预设了未来的道路。
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贵的“民族警觉”
德国人的自觉反思和拒绝遗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看到了一种“民族警觉”的可贵品质。他们不断告诫自己,我们是从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中走出来,我们犯过什么错误。为了防止过去的悲剧重演,就是要不厌其烦地进行自我质问、自我反省,因为这是自我拯救的唯一办法。他们说,后人对我们的评价,是把我们与其他民族放在同一个天平上加以比较,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过去不能置身事外,对此,其他民族也有类似的警醒。索尔仁尼琴曾说:“纵然谎言铺天盖地,纵然谎言主宰一 切,我坚守的最起码一点,不让谎言通过我兴风作浪。假如我们连不参与撒谎的勇气都没有了,我们就真的一钱不值了,我们这个民族就无药可救了。”捷克作家克理玛说:“如果我们丢掉了记忆,我们就丢掉了自身。遗忘是死亡的症状,没有记忆,我们就不再成为人。抗拒死亡,就是抗拒遗忘。”这个社会稀缺的是真实和勇于承担责任,如果一个民族可以抗拒遗忘,抗拒虚假,抗拒伪造历史,抗拒一元化史观,那它就能够战胜自己,就能够从自己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否则,记忆不全的和缺乏集体反思能力的民族,就会重蹈覆辙。
德国人的自觉反思和拒绝遗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看到了一种“民族警觉”的可贵品质。他们不断告诫自己,我们是从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中走出来,我们犯过什么错误。为了防止过去的悲剧重演,就是要不厌其烦地进行自我质问、自我反省,因为这是自我拯救的唯一办法。他们说,后人对我们的评价,是把我们与其他民族放在同一个天平上加以比较,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过去不能置身事外,对此,其他民族也有类似的警醒。索尔仁尼琴曾说:“纵然谎言铺天盖地,纵然谎言主宰一 切,我坚守的最起码一点,不让谎言通过我兴风作浪。假如我们连不参与撒谎的勇气都没有了,我们就真的一钱不值了,我们这个民族就无药可救了。”捷克作家克理玛说:“如果我们丢掉了记忆,我们就丢掉了自身。遗忘是死亡的症状,没有记忆,我们就不再成为人。抗拒死亡,就是抗拒遗忘。”这个社会稀缺的是真实和勇于承担责任,如果一个民族可以抗拒遗忘,抗拒虚假,抗拒伪造历史,抗拒一元化史观,那它就能够战胜自己,就能够从自己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否则,记忆不全的和缺乏集体反思能力的民族,就会重蹈覆辙。
已经成为“记忆博物馆”的斯塔西向人们警示,由于一个体制缺乏合法性,经不起自由认同的选择,就不得不把所有创造力用于恐吓和监视具有离心力的人群身上。它像章鱼一样,把触角伸向各个领域。所以它就会畸形发展,无限扩大,以至于发展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制度的国家机器。这种癌变般的国家机器,企图利用个人的恐惧心理和自我保护的弱点,来进行统治。它以潜意识的追逐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诱饵,编织起一张把每个人都网罗其中的大网,以“告密文化”来衡量对现政权的忠诚度。
在这种氛围里,一方面政府鼓励人们大义灭亲,对身边的亲人、朋友、熟人“打小报告”,公开招募“告密者”;另一方面制造惊恐不安的恐怖氛围,迫使人们向强大的专政机关靠拢,把社会划分成“专政者”和“被专政者”,划分成盯梢者、窃听者、告密者的线人和被监视者。很多自愿告密者认为,只要充当了政府的眼线,最起码可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孰不知,线人背后又有线人, 盯梢者背后又有盯梢者,所有人都生活在一种不可知的恐惧当中,每一个个体都成为装在档案卷宗里的“黑材料”。告密文化像毒素一样快速传染,人们彼此毒害。这是一个道德彻底崩溃的社会的末日景象,人人都深陷自保的泥淖中。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每个人都可能是其中的一环,形成了公众与制度间的“共谋关系”。到处 都可以见到人性的挣扎和自甘堕落的博弈。人们不断地发问:“是做螺丝钉还是做自己?以权力来决定对错和善恶的盲点在哪里?”
利用国家机器实行“红色专制”的恐怖气氛,和丧失自我的秘密警察体系,不但违反左派理论,也违反人性。窃听和私拆信件是对公民言论和通信自由的最大伤害,针对普通人的窃听,触犯了法律的底线,这是公民维护人格尊严的必要条件。无论对个人隐私无论以何种方式窃听窃取,都是对公民生活的强行介入。它已经触犯了人权的底线。一个良性的社会可以诱发出人性善的一面;反之,一个社会的价值观若是被告密文化所笼罩,就会激发人性恶的一面大行其道。制造恐惧的人本来是要使别人失去安全感,但令制造者始料未及的是,最后连他自己也生活在恐惧之中。不正常的社会在败坏着每个人的生活,统治者自己也概莫能外。
东德的张牙舞爪的怪物 “斯塔西”已经死去,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斯塔西在兴风作浪,对此我们要牢记斯塔西管理委员会的那句话:“在历史中公开质问自己的责任!”
把这段潜藏的记忆裸露出来,并不是再次把那些曾经迫不得已助纣为虐的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他们推上审判台。他们说:“我们努力,就是让我的档案只属于我自己,以后每一个人不再成为斯塔西卷宗里的控制工具。让民众们记得,我们所有的人都曾经生活在惊弓之鸟的环境中。要让每一个人有尊严地生活,就不能无视体制魔力下的罪恶。”
原载《经济观察网》 (http://www.eeo.com.cn/2013/0129/239481.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