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孫中山(1866-1925]本名孫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

孫文
孫中山/孫逸仙
其他名稱
任期
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前任首任
繼任袁世凱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護法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
任期
1917年9月10日1918年5月20日
前任首任
繼任岑春煊(主席總裁)
任期
1920年11月28日1921年5月5日
前任岑春煊(主席總裁)
繼任(護法軍政府改組為廣州中華民國政府)
任期
1921年5月5日1923年2月21日
前任首任
繼任陳炯明事件,護法運動被迫終止
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創設,不再稱大總統
任期
1923年2月21日1925年3月12日
前任首任
繼任胡漢民(代任)
Emblem of the Kuomintang.svg 興中會會長
任期
1900年1月-1905年8月20日
前任楊衢雲
繼任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
合併為中國同盟會
任期
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
前任首任
繼任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等數政黨
合併組成國民黨
Emblem of the Kuomintang.svg 國民黨理事長
任期
1912年8月25日1914年7月8日
前任首任
繼任國民黨改組重建為中華革命黨
任期
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
前任首任
繼任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任期
1919年10月10日1925年3月12日
前任首任
繼任張人傑(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逝世後追贈總理職銜
個人資料
出生1866年11月12日
 大清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永寧鄉翠亨村
(今中山市南朗鎮[註 1]
逝世1925年3月12日 (58歲)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京都特別市協和醫院
(今北京市東城區
安葬地點江蘇省南京市中山陵
籍貫廣東省東莞縣
國籍 大清
 美國(1904年-1909年)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配偶元配盧慕貞1884年1915年
日本籍大月薰 (1903年1906年
妻子宋慶齡1915年1925年
陳粹芬1891年1906年[參 2]
子女孫科
孫娫
孫婉
宮川富美子
母校香港華人西醫書院
職業醫師、政治家革命家作家
信仰公理會三民主義
簽名孫中山的簽名
學歷
經歷
著作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註 2]),本名孫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載之日新,又號逸仙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今廣東中山)人,中國政治家醫師革命家中華民族主義者。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廣為人知,後轉化為後世常用慣稱「孫中山」。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的創始人之一,曾任總理、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三民主義思想創建者。
孫中山早年曾受中國傳統教育,在香港大學醫學院第一名畢業,期間認識歐美世界較深,通曉粵語官話英文日語。曾上書李鴻章,要求滿清政府改革,後因滿清積弱不振,於中日甲午戰爭時,在檀香山加入由楊衢雲創辦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後在東京合併改組為中國同盟會,擔任總理倫敦蒙難使其聞名中外,多數外國人視其為中國革命領袖。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前,孫中山曾在美國收到黃興匯款電報,而辛亥革命主要由中國同盟會中部機關部湖北負責人居正主導下,由受革命思想啟發之新軍團體「文學社」社長蔣翊武與同盟會會員組成「共進會孫葆仁發動起義[參 5][參 6]。起義爆發後,黃興香港北上武漢相助指揮。起義爆發隔天,孫中山於報上閱得辛亥革命消息,並未立刻歸國,而是繞路抵達歐洲,遊說英、美、法、德政府與四國銀行團,要求列強保持中立與終止對滿清貸款,並且支持中國革命[參 7]。雖未取得列強真正支持,歸國後被多數革命者認為他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領導人,因此被選為臨時大總統[參 8]
孫中山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中華民國,領導國民革命。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至深。他是全世界華人社會中國人民最敬重和尊崇之偉大革命家,中華民國尊其為國父中國國民黨尊其為總理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參 9]。國外人士亦經常尊稱孫中山為現代中國之國父[參 10][參 11]

生平[編輯]

幼年[編輯]

學校在夏威夷檀香山,13歲的女孩作為孫中山像
學校在夏威夷檀香山,13歲的男孩作為孫中山像
孫中山17歲時的照片
孫中山於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時)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祖籍東莞縣,五世祖於明代中葉遷居香山縣,十四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出身於農家,為家中第三子。自小參與家中農業輔助勞動,自謂本「農家子也,生於畎畝,早知稼穡之艱難」。家無田產,二畝半高租田耕種,難以糊口,其父達成還在村中打更報時。孫中山6歲時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澗捕魚蝦,隨外祖父到海邊打蚝,還到鄰村三合會人辦之武館偷學拳術,故從小精神勤勞勇敢。
七歲時,孫中山進入私塾,接受國學啟蒙教育,閒暇之餘常聽太平軍老兵講述太平天國故事,心生佩服嚮往。到了日落時,很多孩子都走了,只有孫中山仍在樹下,他就對太平軍老兵說:「我不想做皇帝,我要做洪秀全第二。」由於家道貧寒,平時孫中山要去撿豬糞。幼年貧寒生活,使得孫中山對於舊中國民生疾苦有切身體會。
1878年5月,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檀香山,「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參 12]。在當地,孫中山於英國聖公會主教韋禮士(Alfred Willis)主持、採全英語授課的意奧蘭尼書院[參 13] 內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正式認識基督教1882年7月,孫中山畢業,獲夏威夷王國國王卡拉卡瓦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1883年春,進入夏威夷最高學府——美國公理會教會學校奧阿厚書院(相當於中學)繼續學業[參 14]。然而入學不過三月,由於孫中山對加入基督教意向不減,又經常勸說工人不要膜拜關帝君神像,兄長憂其觸犯眾怒,二怕雙親斥責,遂斷絕支助,將18歲的孫中山送回家鄉。[參 15]不久與同鄉友人陸皓東一起「搗毀偶像」,破壞村中北帝廟神像,不為鄉人所容[註 3]
同年冬天,孫中山到了香港,與陸皓東一同到基督教綱紀慎會由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喜嘉理博士(Charles Hager)主持洗禮加入基督教[參 14][參 17][參 18],在施洗名單中,孫以「孫日新」(後以粵語諧音又號「逸仙」)排名第二,「日新」蓋取《大學》「苟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陸皓東在施洗名單中署名「陸中桂」[參 19],孫隨即入讀拔萃書室(今拔萃男書院[參 20]1884年,孫進入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同年5月,奉父命返鄉娶盧慕貞為妻[參 14]。孫眉獲知弟弟成為基督徒後,將其召回夏威夷,試圖切斷孫與教會之間關係,可惜徒勞無功,幾個月後在基督教友人幫助下返回香港,由於中途輟學,孫中山並未取得中央書院畢業文憑[參 17]
1886年孫持喜嘉理博士介紹信,到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學堂習醫學,結識日後的革命夥伴鄭士良。隔年1887年轉學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西醫書院和香港官立技術專科學校後來合併為香港大學,但是嚴格來說孫不算是香港大學的畢業生,因為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孫曾回憶:「予在廣州學醫甫一年,聞香港有英文醫校開設,予以其學課較優,而地方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學校肄業。」[參 21] 而當中提到這所「英文醫校」便是香港西醫書院。1923年2月20日,孫在香港大學發表演講。有問到孫於何時及如何而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他說:「我之此等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至於如何得之,則我於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則散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宏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深刻之印象。……香港政府官員皆潔己奉公,貪贓納賄之事絕無僅有,此與中國情形正相反。」[參 22]
孫中山與其三位暢談革命的友人,清末時被稱為四大寇。前排左起為: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列;後立者為關景良。攝於香港華人西醫書院
就讀香港西醫書院的五年期間,孫中山結識許多日後對其革命襄助甚多的友人,包括恩師康德黎陳少白楊鶴齡,並經楊鶴齡介紹認識尢列[參 23]1892年7月,孫中山以首屆成績第一名畢業(江英華回憶錄:1892年,余與孫先生同時畢業於雅麗氏醫院,余年廿一,孫先生年廿六。同班三十餘人,僅吾二人及格而已),並獲時任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其後,孫中山於澳門廣州等地行醫;不管是就學或在廣州行醫期間,孫中山都常與尢列陳少白楊鶴齡陸皓東等人暢談、批評國事,也常談革命,故當地人將此四人名為「四大寇[註 4]

籌組興中會[編輯]

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嘗於1894年6月《上李鴻章萬言書》中,主張「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惟李鴻章拒絕面會,請願書後來刊載於上海萬國公報[參 24]。失望之餘,孫中山11月24日夏威夷檀香山歐胡島募款組織興中會[參 25],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言,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
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於2月18日召集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討論籌備「香港興中會總會」。時楊衢雲謝纘泰等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孫中山以志業相近,與其接洽同操大業,然兩派人馬在領導權上相持不下,香港總會2月21日成立,卻直到10月10日始以楊衢雲任會長,孫中山獲起義指揮權,底定香港興中會總會與輔仁文社合併案[參 26]。租定總會所位於中環士丹頓街13號,外懸「乾亨行」商號招牌作掩護。
從1895年香港興中會建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十六年間,孫中山發動十次武裝起義中,有六次是香港興中會和同盟會香港分會,以香港為基地秘密發動。香港既是指揮和策劃中心,又是經費籌集與轉匯中心、軍火購製與轉運中心,海內外革命同志聯絡與招募中心,也是每次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避難場所。[參 27]

廣州起義[編輯]

孫中山逃亡於英國倫敦期間的住處,今為紀念有一孫中山的浮雕像
美國移民及歸化局的孫中山檔案照
1895年2月21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鑒察。」利用傳統宗教信仰為誓,興中會選出楊衢雲會辦(時稱「伯理璽天德」,音譯自英文President」),孫中山為秘書。同年3月16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孫中山主持前方發難任務,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孫中山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徵同志,定重陽節(10月26日)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洩密,這次起義失敗作收,以陸皓東為首的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在清政府的壓迫下,港府頒發放逐令,不准孫中山進入香港,為期五年。孫於11月避往日本,並於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獲得踴躍捐輸,佛銀龍銀蝠銀各若干。
1896年秋天,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被清廷差人暗中非法禁錮,祕密押送回國處決,消息曝光後成為國際事件。經孫的老師英國人康德黎營救脫險,孫中山並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孫中山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1897年,孫中山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後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寅藏及平山周,孫中山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並一度接觸梁啟超等。
1900年由於庚子拳亂引來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孫中山藉此機會聯繫時任兩廣總督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行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合眾國政府,李鴻章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不過是清廷的陷阱。而後,李鴻章赴燕京協調庚子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香港興中會核心人物先赴香港,但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得台灣日治時期日本臺灣總督府官員答允支持在廣東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鹽田區三洲田村一帶)發動起義(稱惠州起義)。後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而失敗,孫亦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孫中山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中山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致公堂,成為致公堂「紅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舊金山。後得舊金山洪門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孫中山之後到美國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19日抵日本橫濱,當即由宮崎寅藏介紹認識了黃興,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參 28]

倡導革命[編輯]

革命時期的孫中山,攝於1900年8月
1905年8月13日,日本中國留學界,在麴町區富士見樓,開群眾大會歡迎孫中山。8月20日,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上海蔡元培章炳麟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青年會等組織,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參 29]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革命政綱,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與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並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並舉所誓之四綱,制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道程序[參 30]。是年10月,自日本經西貢馬賽巴黎[參 31]
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領導了10次武裝起義。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驅逐孫中山,送其6,000元饋金,日本商人鈴木久五郎送其10,000元。孫中山收款後留2,000元作《民報》經費[參 32],於3月離開日本。由於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於是引起會內分裂。孫中山先抵越南河內,繼續策劃革命起義,5月命余丑舉行潮州黃岡起義,歷6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歷10餘日而敗,是第四次起義。7月6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中山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12月,孫中山被越南英國殖民當局驅逐出境,南下南洋之後,在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持下,在新加坡另成立同盟會總部,後搬遷到檳城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4月,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是第九次起義。1909年5月,孫中山自新加坡赴馬賽轉巴黎,在巴黎住了一個多月。[參 33]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分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繞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另一方面,同盟會及其週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並於1910年1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又先後發動包括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在內多次起義,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成功,掌控武漢,成立湖北軍政府,各省革命黨咸起響應,終推翻清朝。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參 34]。1911年武昌起義是同盟會外圍組織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具體執行。唐德剛口述歷史研究指出,辛亥革命當時孫中山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典華」(今翻譯為丹佛)的朋友的餐廳打工度日,對革命事並不知情,所以孫中山說:「武昌之功,乃成於意外」[參 35];但封從德根據當時郵件資料發現,辛亥革命之際孫中山正在美國猶他州小鎮Ogden持續其演說募款之旅[參 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