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

阿魯納恰爾邦(藏南)

阿魯納恰爾邦
Arunachal Pradesh
अरुणाचल प्रदेश
印度國內的位置
(印度國內的位置)
基本信息
Flag of India.svg 印度
行政區阿魯納恰爾邦
州府伊塔那噶(Itanagar)
面積83,743 km²
人口2001年
 - 合計1,091,117 人
 - 人口密度13 人/km²
時區印度標準時間(IST)UTC+5:30
通用語英語印地語
建州時間1987年2月20日
邦長官Joginder Jaswant Singh (2008-)
邦總理Dorjee Khandu (2007-)
立法機關(議席數)一院制(60)
簡稱ISOIN-AR
州官方網站http://arunachalpradesh.nic.in
阿魯納恰爾邦(又譯阿魯納查爾邦阿倫納曹印地語अरुणाचल प्रदेश,拉丁字母轉譯為:Arunachal Pradesh)是印度於東北部邊界設立的一個。此地區位於中國西藏南方、印度阿薩姆邦北方。中國政府宣稱擁有對該邦的絕大部分地區之主權,稱為藏南,並將該地區劃入西藏自治區錯那隆子朗縣米林墨脫察隅六縣的管轄範圍之內,也不承認印度擁有該地區的主權。

歷史[編輯]

早期歷史[編輯]

阿魯納恰爾邦的歷史目前仍然籠罩在神秘中。目前可以依據的只有其南部的阿豪姆王國的少量記載。一般認為大多數土著部落群體的祖先從西藏遷移到此[來源請求]。這一地區曾經落入門巴族的門隅王國、不丹、吐蕃等多個國家的勢力範圍,然而直至印度獨立前,大部分地區實際仍為各部落自治。據文獻記載,中國清朝時期曾允許西藏地區自治。允許藏族人民由其民族內自行選舉領導人授予王爵。[來源請求]

麥克馬洪線繪製[編輯]

地圖
地圖
1912年,清政府瓦解,英國為了確保商業利益,出兵佔領了達旺及其以東的今阿魯納恰爾邦北部地區,並建立了東北邊境特區。1913年,西藏政府驅逐所有中國人,宣布獨立。
1913年1914年,為了協調立場,中英藏三方舉行了西姆拉會談。該會議旨在確立中藏與印藏邊界,及中國與西藏的關係。在會上英國全權特使威廉·亨利·麥克馬洪提出麥克馬洪線為西藏、西康省及雲南省和英屬印度(含今日的緬北克欽邦)之間的邊界,該線將藏南達旺及東段的坎底盆地(即今日之克欽邦最北的葡萄縣)、江心坡(即恩梅開江邁立開江之間)地區等化為英國控制區。後來當時的中國代表則因中央政府反對而沒有簽字,退出了談判。當日,英藏代表皆簽字批准包括麥克馬洪線在內的協議。條約共獲英藏兩方認定,中方則拒絕承認。中方的觀點是:阿魯納恰爾及其正東面的坎底江心坡地區到雲南一帶是中國和西藏的一部分,而中國西藏政府不具有外交權,因此西姆拉會談條約只有單方簽字(即英國),應視為無效。中國所堅持的是中印傳統線中緬傳統線
1954年,印度在該地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圖首次把麥克馬洪線從1936年以來註明為「未標定界」改為「已定界」。1960年中緬(克欽邦、撣邦、克倫邦和緬甸本部於1948年分別宣布自英國獨立)重新議定邊界,中國放棄原來和英屬印度於1941年及以前堅持的傳統線(俗稱1941年線野人山以北和以西的未定界國土範圍),正式明文承認在其北側的麥克馬洪線東段(即俗稱麥線緬甸段)為國界。1962年中國和印度在邊境上發生中印邊境戰爭中國軍隊宣稱在戰爭中「大獲全勝」,但又撤退了20公里。戰爭過程中,中國控制了達旺地區。戰後中國軍隊主動退出,印度再次完全獲得該地控制權。
1972年印度將該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並廣設甘地銅像、醫療診所,普及國民中、小學,並設民族學院及大學。1986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翌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魯納恰爾邦,意思即為「旭日之邦」。
目前中國政府不承認該邦的合法性,該問題尚在擱置中。現時印度在本邦與鄰國的緬甸邊境都佈置了很嚴密的軍事防守,加強機場、道路、橋梁、土木工程及自來水、電力、通信基礎建設,廣辦當地各民族的文化傳統節日活動為國際節慶規模。一方面,由於青藏鐵路的完成,中國軍隊進入本區的速度可以加快許多,使印軍也加強了戒備,嚴陣以待;另一方面,本邦南面有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米佐拉姆邦和西面緬甸克欽邦北部(原屬中國的坎底、江心坡)及野人山以南的胡康河谷景頗族那加族欽族武裝獨立集團活躍,所以外人進入本區,都要取得特別的許可證,才可以進入。
多年來,中國政府一再表示,絕不承認所謂「阿魯納恰爾邦」。正因為中印雙方都認為「阿魯納恰爾」屬於本國領土,該地區長期以來成為兩國之間一個潛在的衝突點。20世紀80年代中期,印度曾試圖在達旺附近建立一個永久性哨所。中國軍隊獲悉後就開始在該地區建立自己的哨所。其後印度決定派出第五山地師到達旺進行增援。那次事件差點引發中印之間的一場戰爭[來源請求]
2006年11月13日中國印度大使孫玉璽向印度傳媒表示中方擁有藏南地區主權,引發外交風波,阿魯納恰爾邦行政長官要求中國政府召回孫玉璽。

人物[編輯]

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出生在該地區的達旺

行政區劃[編輯]

2004年,阿魯納恰爾邦政府把本邦分成16個區進行管轄,並於每區設置區總,以照顧各區居民的需要。
區名面積(平方千米行政中心
達旺(Tawang)2 172達旺(Tawang)
西卡門(West Kameng)7 422邦迪拉(Bomdila)
東卡門(East Kameng)4 134色帕(Seppa)
帕普姆(Papumpare)3 462伊塔那噶(Itanagar,也是本邦的首府)
下蘇班西里(Lower Subansiri)9 548澤洛(Ziro)
上蘇班西里(Upper Subansiri)7 032達波日覺(Daporijo)
西帝杭(West Siang)8 033阿隆(Along)
東帝杭(East Siang)3 895巴昔卡(Pasighat)
上帝杭(Upper Siang)6 590營瓊(Yingkiong)
上丹巴河谷(Upper Dibang Valley)13 029阿尼尼(Anini)
下丹巴河谷(Lower Dibang Valley)羅營(Roing)
勞哈特(Lohit)11 402德澤(Tezu)
昌朗(Changlang)4 662昌朗(Changlang)
第來普(Tirap)2 362孔薩(Khonsa)
庫朗庫美(Kurung Kumey)達泊瑞嬌(Daporijo)
安嬌(Anjaw)哈威(Hawai)

地理[編輯]

阿魯納恰爾邦以其山地景觀著稱。
阿魯納恰爾邦的面積為83,743平方千米,是現時印度東北部面積最大的行政區。現有人口100多萬。首府在伊塔那噶(Itanagar)。
由於阿魯納恰爾邦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旁,所以當地多山。2005年夏季,由於印度持續發生暴雨,使安嬌和勞哈特區都出現大規模山泥傾瀉,造成嚴重的傷亡。

民族[編輯]

阿魯納恰爾邦的人口有超越100萬人。根據當地政府統計,本地有82種的不同部族,絕大部分是蒙古人種漢藏語系。主要的部族包括了信仰泛靈論阿地族阿加族米濟族薔薇族等等,佔了大多數民族和人口。其他部份為信仰基督新教浸信會以及羅馬天主教傈僳族日旺族 、景頗族 和那加人等蒙古人種漢藏語系。部份為信仰藏傳佛教門巴族舍度苯族珞巴族以及康巴族南傳佛教康迪人。信仰印度教的部族是諾特族,諾特族是那加人的一個部族。

語言[編輯]

印地文英文以及部族語言在本國的官方,但是當地原住民的語言本為漢藏語系中的藏緬語族,當中包括在2007年發現、2010年10月確定存在的克羅語。根據當地政府統計,本地的方言計有超過40種。英語普遍使用做為各原住民部落溝通的語言,且相鄰南部的那加蘭邦也是蒙古人種,漢藏語系,官方語言是英語。

參考資料[編輯]

參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