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丛林回到主流政坛的普拉昌达及其游击队,要想继续获得民众支持,就必须实现革命党向建设党的转变
在风云变幻的尼泊尔政坛,毛派领袖普拉昌达被民众认为是“最性感的男性”,这和刚刚被剥夺王权、落寞的国王贾南德拉形成了鲜明对比。
11年来,普拉昌达率领的这支“微不足道的力量”,推动了尼泊尔政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强盛了200年的王权日趋衰落,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赢得主导权,七党派放弃了对国王的幻想,愿意和普拉昌达联手共建未来。
毛派领袖
普拉昌达原名普什帕·卡迈勒·达哈尔,1954年出生于博克拉市附近一农民家庭,曾当过教师。因受够了“贫困和野蛮盘剥”,1979年他放弃教职成为一名政治人物,此后迅速崛起。
1984年他成为马肖尔党中央委员会成员,第二年,他利用该党分裂的机会,联合三个派别组建团结中心党。80年代末又组建团结人民阵线,并以该党为依托参加1991年该国实行多党制后的首次大选。
1996年初,还寄希望于议会斗争的他,向政府递交了一份包括改善农民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条件在内的四十项要求,根本不获理睬。当年2月,怀着满腔愤怒,他带领一些贫苦农民,拿着两条破枪,走进深山老林,发誓要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十年地下活动,普拉昌达把一小批仅配备原始火器的追随者,变成了一支有几千名战士、装备良好、令政府军生畏的队伍。在上千次战斗中,游击队控制了尼泊尔60%到70%的领土,而政府军只能控制加德满都这种大城市和各县首府。游击队成立了县、村两级基层组织,任命官员,征收赋税,修建道路,设立医疗机构和金融合作社。这些成就的取得,用普拉昌达的话说,“全仰赖于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普拉昌达笃信毛泽东思想。1970年代初,当他还在奇旺省的兰普尔农业学院求学时,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并逐渐形成“只有暴力革命,才能改变尼泊尔固有权力结构”的想法。10多年的游击生涯,他运用“以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以农村为根据地,以获得农民等底层民众支持作为斗争基础,把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取消种姓政策,设立关卡自行征税。在边远地区填补了政府的权力真空。
实际上普拉昌达成功的秘密,还在于和士兵休戚与共。作为游击队的高级领导人,他和士兵一道忍受着斯巴达式的清苦:除了应付换洗的几件衣服外,几乎一无所有。伙食不过是农民常吃的豆子糙米饭。
《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曾深入其占领区,他吃惊地发现,尽管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军间的斗争造成至少1.3万人丧生,农民仍然支持普拉昌达,称反政府武装为尼泊尔的“罗宾汉”。
王权落地
尼泊尔王权衰落是尼政坛的新气象,国王贾南德拉从震惊世界的血溅王宫惨案到去年的“休克疗法”,备受公众质疑。
在2001年6月1日的王室团圆聚会上,号称“革命国王”的比兰德拉全家惨遭枪杀,当时贾南德拉恰好缺席,而他在场的儿子是唯一的幸存者。几天后贾南德拉就任摄政王,死者尸体未经法医鉴定就匆匆火化。去年2月,贾南德拉又运用宪法第127条,解散政府,成立由国王担任主席的大臣会议,希望通过休克疗法来稳固王权,激起了七党派的强烈反弹。
七党派开始和反对派武装一起,结成反国王统一战线。这打破了1990年代中后期逐渐形成的国王、政党与反政府武装三足鼎立的政坛格局。在反政府武装的暗中支持下,七党联盟组织声势浩大的示威,增加了逼迫国王让步的砝码。
去年6月10日,尼泊尔议会投票,一致同意剥夺国王先前拥有的法律否决权。8日议会通过新决议,议会在签署法令时不再需要征得国王同意,一切重大决定由议会作出,不需要经国王认可。在今年6月将要举行的制宪会议选举中,尼泊尔人将投票决定国王的去留。至此,王权在尼泊尔终于走到了尽头。
在政治生态发生根本转变后,去年11月21日,普拉昌达率领的反政府军与尼泊尔政府签署和平协议,正式结束10多年内战。首相柯依拉腊宣告:“暴力政治已经结束,和解政治时代已经到来。”
观察家认为,游击队在获得大部分领土控制权的情况下,同意封存武器和士兵进驻临时营地,体现了其维护尼泊尔和平的决心。然而,回到主流政治进程中的普拉昌达及其游击队要想继续获得民众支持,就必须实现由革命党向建设党的转变。自1990年多党执政以来,尼政局不稳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搞好国民经济。
或许普拉昌达早已料到会有这一天到来,早在战争期间,尽管经济困难,他还是把一批又一批年轻人送往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他说:“眼看游击队的斗争即将获得最后胜利,国家的经济建设需要各方面人才。”(记者 于英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