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劉沛勛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國父致力奔走革命,其人得道多助;能人志士輩出,洪門兄弟紛紛義舉,終能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國父孫中山先生一生好學不倦,學貫中西,其立志革命起因於清庭腐敗,喪權辱國。然而其革命思想,卻是與洪門會黨有著密切關係;後來他在領導革命的過程中,無論是組黨、籌款、起義等各方面皆得到洪門志士的大力支持。
國父生於一八六六年「太平天國」滅亡後的第二年,國父的故鄉「廣東香山縣」是當時洪門活動最頻繁的地區中心,國父的幼年所聽到的都是洪楊起義的故事,其師、友亦多為洪門中人,這對其民族思想的啟迪有著顯著的作用。後來中山先生到美國檀香山求學,受到西方教育的影響,對民主共和有了更深刻的體認。直到他二十歲那年,乙酉中法戰敗之年,始決定立志革命,顛覆清庭,創建民國。這是他一生事業的轉悷點,不過有了革命思想,卻無革命動力,也僅止於思想的階段而已。
一八八六年他在廣州學醫時,結識三合會的首領鄭士良。從此視野漸開,了解外界有著龐大的反滿力量。這更加強了中山先生革命的信心,此時漸由思想階段進入行動階段,這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關鍵。
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檀香山,中山先生創立了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即國民黨創黨紀念日),以驅除韃虜、恢復華夏為宗旨,當時贊助中山先生最力的鄧蔭南是檀香山三合會的首領,乃兄鄭燦為檀香山致公堂執事,在當地勢力強大,鄧蔭南與國父兄長孫德彰為至友,對中山先生倡導革命「心折之,願傾家以助」,國父說:「華僑為革命之母」實意為「洪門為革命之母」,因為當時僑社中十之八九皆隸屬洪門致公堂,誠如馬超俊所說:「國父當年創組興中會,係賴檀香山洪門前輩之支持」,羅香林認為「沒有洪門就沒有興中會」信哉斯言。
一八九五年第一次革命廣州之役,國父知道粵人在重陽節時,多會僱船懸旗張燈一連數日,清庭疏於防範,藉機發動革命,然事機不密,連絡失誤,以致事敗,陸皓東、丘四、朱貴全就義,當時國父被困在城內萬分危機,乃從容燒毀名冊,由三合會人士秘密搭救逃出羊城,此時老百姓皆視革命黨為毒蛇猛獸。
第一次革命失敗後,國父認為僅靠廣東洪門三合會的力量是難以成事,必須要有更多的洪門會黨支持,即命畢永年聯絡兩湖會黨,史堅如運動長江會黨(哥老會),其二人皆為洪門人士,早年奔走兩湖,密結會黨,夙具民族思想,甚被中山先生器重。一八九九年冬,畢永年偕同哥老會會黨龍頭七人抵港,與興中會要人陳少白、楊衢雲、史堅如、鄭士良五人,復約三合會首領二人,經會商後在興中會本部舉行興中會、三合會、哥老會合併大會,歃血為盟,名為興漢會,聯合倒滿。公推孫中山先生為總會長,奠定其革命領袖地位,名正言順,洪門會黨遂願為革命效力。
一九OO年第二次革命,庚子惠州之役,國父利用北京義和團事件,清庭無暇顧及,廣發天地會揭帖「北方洞門開,洞中請出鐵佛來,鐵神、鐵衣、鐵蓮台,止住風火不能來、天地玄我、日月照我」發動革命。然國父已被清庭注意,無法進入,只好在舟中召集會議,指揮鄭士良率兵六百起義惠州,黃福為先鋒,以反清復明為口號。起先節節勝利,聲勢益壯,惜補給不濟,全軍潰散。黃福戰死,史堅如謀兩廣總督德壽未成遇難。次年,鄭士良暴死香港。此時民氣對革命黨人開始從唾棄、躲避、視為盜賊,轉為同情、支持、加入為往後的歷次革命建立強力的基礎。
為掃除保皇黨潛伏僑界的勢力,更為擴大獲得洪門會黨的協助,一九O四年中山先生在檀香山經由鍾水養介紹加盟洪門致公堂,封為洪棍職,即會中元帥之別名。註: 孫中山先生加入洪門的會員名冊,現在還保存在檀香山「國安會館」。 一九一一年國父在加拿大溫哥華致公堂任盟長,開始招賢納士。當時美洲華僑參加洪門者十之八九,國父加入後受到洪門會黨熱烈歡迎,這與他後來獲得洪門協助前往美洲宣傳革命,籌募軍餉關係很大。
一九O五年興中會與華興會黃興、劉揆一、譚人鳳、宋教仁、光復會蔡元培、徐錫麟、秋瑾(以上人士皆隸屬洪門)、三會合併為同盟會,國父並令同盟會員一律加入洪門致公堂,至此革命開始以知識份子來領軍,洪門會黨則改良其宗旨,將革命主義和任務納入章程。同盟會又以天運年號代替光緒年號,既是秘密會黨,則各種規制、秘密口號、手勢皆幾乎與洪們會黨相似。
綜觀國父領導革命十次起義,前八次均以洪門為主。尤其是興中會時期的兩次起事,會黨出力最大。後來黃花崗一役,洪門昆仲拋頭顱、灑熱血。主義之血,民主之花,震驚全國,半年後武昌起義,哥老會領導新軍反正起義,終於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綜述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運動,無論在組黨、籌款、起義各方面,洪門志士皆有相當大的貢獻。因此國父與洪門的關係可說是:洪門保護了國父的安全、洪門提供了國父革命的基礎力量、洪門奠定了國父革命領袖的地位、洪門幫助了國父完成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偉大使命。
國父孫中山先生一生好學不倦,學貫中西,其立志革命起因於清庭腐敗,喪權辱國。然而其革命思想,卻是與洪門會黨有著密切關係;後來他在領導革命的過程中,無論是組黨、籌款、起義等各方面皆得到洪門志士的大力支持。
國父生於一八六六年「太平天國」滅亡後的第二年,國父的故鄉「廣東香山縣」是當時洪門活動最頻繁的地區中心,國父的幼年所聽到的都是洪楊起義的故事,其師、友亦多為洪門中人,這對其民族思想的啟迪有著顯著的作用。後來中山先生到美國檀香山求學,受到西方教育的影響,對民主共和有了更深刻的體認。直到他二十歲那年,乙酉中法戰敗之年,始決定立志革命,顛覆清庭,創建民國。這是他一生事業的轉悷點,不過有了革命思想,卻無革命動力,也僅止於思想的階段而已。
一八八六年他在廣州學醫時,結識三合會的首領鄭士良。從此視野漸開,了解外界有著龐大的反滿力量。這更加強了中山先生革命的信心,此時漸由思想階段進入行動階段,這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關鍵。
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檀香山,中山先生創立了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即國民黨創黨紀念日),以驅除韃虜、恢復華夏為宗旨,當時贊助中山先生最力的鄧蔭南是檀香山三合會的首領,乃兄鄭燦為檀香山致公堂執事,在當地勢力強大,鄧蔭南與國父兄長孫德彰為至友,對中山先生倡導革命「心折之,願傾家以助」,國父說:「華僑為革命之母」實意為「洪門為革命之母」,因為當時僑社中十之八九皆隸屬洪門致公堂,誠如馬超俊所說:「國父當年創組興中會,係賴檀香山洪門前輩之支持」,羅香林認為「沒有洪門就沒有興中會」信哉斯言。
一八九五年第一次革命廣州之役,國父知道粵人在重陽節時,多會僱船懸旗張燈一連數日,清庭疏於防範,藉機發動革命,然事機不密,連絡失誤,以致事敗,陸皓東、丘四、朱貴全就義,當時國父被困在城內萬分危機,乃從容燒毀名冊,由三合會人士秘密搭救逃出羊城,此時老百姓皆視革命黨為毒蛇猛獸。
第一次革命失敗後,國父認為僅靠廣東洪門三合會的力量是難以成事,必須要有更多的洪門會黨支持,即命畢永年聯絡兩湖會黨,史堅如運動長江會黨(哥老會),其二人皆為洪門人士,早年奔走兩湖,密結會黨,夙具民族思想,甚被中山先生器重。一八九九年冬,畢永年偕同哥老會會黨龍頭七人抵港,與興中會要人陳少白、楊衢雲、史堅如、鄭士良五人,復約三合會首領二人,經會商後在興中會本部舉行興中會、三合會、哥老會合併大會,歃血為盟,名為興漢會,聯合倒滿。公推孫中山先生為總會長,奠定其革命領袖地位,名正言順,洪門會黨遂願為革命效力。
一九OO年第二次革命,庚子惠州之役,國父利用北京義和團事件,清庭無暇顧及,廣發天地會揭帖「北方洞門開,洞中請出鐵佛來,鐵神、鐵衣、鐵蓮台,止住風火不能來、天地玄我、日月照我」發動革命。然國父已被清庭注意,無法進入,只好在舟中召集會議,指揮鄭士良率兵六百起義惠州,黃福為先鋒,以反清復明為口號。起先節節勝利,聲勢益壯,惜補給不濟,全軍潰散。黃福戰死,史堅如謀兩廣總督德壽未成遇難。次年,鄭士良暴死香港。此時民氣對革命黨人開始從唾棄、躲避、視為盜賊,轉為同情、支持、加入為往後的歷次革命建立強力的基礎。
為掃除保皇黨潛伏僑界的勢力,更為擴大獲得洪門會黨的協助,一九O四年中山先生在檀香山經由鍾水養介紹加盟洪門致公堂,封為洪棍職,即會中元帥之別名。註: 孫中山先生加入洪門的會員名冊,現在還保存在檀香山「國安會館」。 一九一一年國父在加拿大溫哥華致公堂任盟長,開始招賢納士。當時美洲華僑參加洪門者十之八九,國父加入後受到洪門會黨熱烈歡迎,這與他後來獲得洪門協助前往美洲宣傳革命,籌募軍餉關係很大。
一九O五年興中會與華興會黃興、劉揆一、譚人鳳、宋教仁、光復會蔡元培、徐錫麟、秋瑾(以上人士皆隸屬洪門)、三會合併為同盟會,國父並令同盟會員一律加入洪門致公堂,至此革命開始以知識份子來領軍,洪門會黨則改良其宗旨,將革命主義和任務納入章程。同盟會又以天運年號代替光緒年號,既是秘密會黨,則各種規制、秘密口號、手勢皆幾乎與洪們會黨相似。
綜觀國父領導革命十次起義,前八次均以洪門為主。尤其是興中會時期的兩次起事,會黨出力最大。後來黃花崗一役,洪門昆仲拋頭顱、灑熱血。主義之血,民主之花,震驚全國,半年後武昌起義,哥老會領導新軍反正起義,終於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綜述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運動,無論在組黨、籌款、起義各方面,洪門志士皆有相當大的貢獻。因此國父與洪門的關係可說是:洪門保護了國父的安全、洪門提供了國父革命的基礎力量、洪門奠定了國父革命領袖的地位、洪門幫助了國父完成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偉大使命。
不信青春喚不回
不容青史盡成灰
醉臥海上談笑語
萬里江山酒一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