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與措施[編輯]
- 孫文:「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參 61]
- 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參 62]。
- 「人民有權,政府有能」的「權能區分」;廣興福利,大有為式的「萬能政府」。
- 人民之權又稱為政權,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種。
- 政府之能又稱為治權,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 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
- 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 在經濟思想方面,提倡社會互助理論,曾說「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似是受到達爾文進化論與俄國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
- 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政。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制複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於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
- 以王道為基礎的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
開放的實業計畫。
- 人生哲學:「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 哲學主張:「知難行易」。
- 天下為公
- 孫中山先生讚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於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參 63]。
信仰[編輯]
孫中山出生在一個信奉中國傳統宗教的家庭,主要信仰是佛教、道教,幼名「帝象」,「帝」字乃親人為其請求「北帝」神護佑之意。後來孫中山就讀西方教會學校,十四歲時在夏威夷讀書曾接觸基督教西方傳教士,逐漸接受基督教,並且因為信仰緣故不惜放棄在檀香山學習。在香港拔萃書室開始信奉基督,並於1883年12月與陸皓東一同在美國公理會香港綱紀慎會堂受洗正式成為基督徒[參 64]。此時極為排斥中國民間信仰及其神祇如「北帝」、「關帝君神」。
以下為其早年對宗教之言論:
孫中山曾抨擊西方「用宗教來耗奪中國人的精神」[參 65],有人從其言論中提出孫中山信基督教或不信基督教的各種說法。孫中山在早期的革命生涯中,許多同志為基督徒[參 66]。孫中山晚年指出宗教「迷信」的弊端,民國12年的公開演講中說「就宗教和科學比較起來,科學自然較優」。因為「科學的知識,不服從迷信,對於一件事,須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過細去研究,研究屢次不錯,始認定為知識。」[參 67]在政治上,主張政教分離、宗教自由。
孫中山論宗教和民族的關係:
「大凡人類奉拜相同的神,或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結合成一個民族。宗教在造成民族的力量中也很雄大,像阿拉伯和猶太兩國,已經亡了許久,但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至今還是存在。他們國家雖亡,而民族之所以能夠存在的道理,就是因為各有各的宗教。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猶太人,散在各國的極多,世界上極有名的學問家,像馬克斯、愛因斯坦,都是猶太人。在像現在英美各國的資本勢力,也是被猶太人操縱。猶太民族的天資是很聰明的,加以宗教之信仰,故雖流離遷徙於各國,猶能維持其民族於長久。阿拉伯人所以能夠存在的道理,也是因為他們有穆罕默德的宗教。其他信仰佛教極深的民族,像印度,國家雖然亡到英國,種族還是永遠不能消滅。」
孫中山注意信仰的力量,以三民主義信仰團結革命同志。他曾說:「宗教之所以能夠感化人的道理,便是在他們有一種主義,令人信仰。普通人如果信仰了主義,便深入刻骨,便能夠為主義去死。因為這個原因,傳教的人往往為本教奮鬥,犧牲生命亦所不辭。」「我們國民黨要革命的道理,是要改革中國政治,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我們的這種主義,比宗教的主義還要切實。因為宗教的主義,是講將來的事和在世界以外的事;我們的政治主義,是講現在的事和人類有切膚之痛的事。宗教是為將來靈魂謀幸福的,政治是為眼前肉體謀幸福的。說到將來的靈魂,自然是近於空虛;講到眼前的肉體,自然有憑有據。那麼宗教徒宣傳空虛的道理,尚可收到無量的效果;我們政黨宣傳有可憑據的道理,還怕不能成功嗎?!」民族主義是三民主義的內容之一,孫中山曾論及民族主義思想以及民族和信仰的關係:「大凡人類奉拜相同的神,或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結合成一個民族。」「中國人黃色的原因,是由於根源黃色血統而成。祖先是什麼血統,便永遠遺傳成一族的人民,所以血統的力是很大的。」
孫中山論「三民主義信仰」:
「人類對於一件事,研究當中的道理,最先發生思想;思想貫通以後,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所以主義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後完全成立。何以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呢?因三民主義系促進中國之國際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經濟地位平等,使中國永久適存於世界,所以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
家系[編輯]
孫氏祖先常德公,在元朝末期(約公元1350年)受到張士誠、朱元璋等民族革命思想的影響,因而與東莞的何真交往很好,所以也就由廣府人南遷廣東中轉站——南雄珠璣巷遷來上沙村定居,到了第五世房禮讚公才搬遷至香山,即中山市。根據孫中山故居"孫氏家譜"所載的"始祖、二世、三、四世祖,都在東莞上沙鄉居住,五世禮讚公才從上沙遷走,先輩的族譜仍以上沙作為「故鄉」。
孫中山於1912年卸任大總統後曾與東莞上沙村孫氏族人的合照。照片中,孫中山先生坐在前排正中,而參加此次會面的上沙孫族就有30多人。此照片至今仍保存在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孫氏宗祠,可供遊客觀覽。此外,還有兩副昔日香山贈送上沙的的對聯。(實物已不存)
孫中山家族的祖居地有「紫金說」和「東莞說」兩種說法。「紫金說」由廣東學者羅香林在1920年代提出,他認為孫中山的祖居地為廣東省東江流域的紫金縣公館地區,與翠亨的孫氏不同宗。「東莞說」為孫中山故鄉的翠亨孫氏所提出,此說認為孫氏祖居地為廣東省東江流域的東莞市長安鎮上沙村,主要依據為孫中山家族的族譜。羅香林的「紫金說」提出之後,一直與「東莞說」針鋒相對,故而產生了關於孫中山祖居地的爭論。因部分政治需要,「紫金說」一度被當時的國民黨部分領導人所接納。但「東莞說」一直是被社會主要接受的說法,現在孫氏家族的長子嫡孫孫滿等親屬後代均亦認同。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所出版的關於孫中山的著作也一律採用「東莞說」。雖有「紫金說」與「東莞說」兩種學說的爭議,但孫中山的祖先從東莞遷居到珠江口西岸的香山翠亨村的情況,則是被公認的。
家族[編輯]
- 祖輩
- 高祖父:孫殿朝(1745年-1793年)
- 高祖母:林氏
- 曾祖父:孫恆輝(1767年-1801年)
- 曾祖母:程氏
- 祖父:孫敬賢(1789年-1850年)
- 祖母:黃氏(1792年-1869年)
- 父親:孫達成(1813年9月26日-1888年3月23日)
- 母親:楊氏(1828年-1910年)
- 兄弟姊妹
- 長兄:孫德彰(1854年-1915年)
- 二兄:孫德佑(1860年-1866年)
- 長姊:孫金星(1857年-1860年)
- 二姊:孫妙茜(1863年-1955年)
- 妹:孫秋綺(1871年9月3日—1912年4月18日)
- 妻妾
- 第一任妻子:盧慕貞(1867年7月30日-1952年9月7日)
- 第二任妻子: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
- 日本籍妻子:大月薰(1888年-1970年)
- 日本籍妾:淺田春(1882年-1902年)是孫中山流亡日本時的妾[參 68][參 69][參 70],日本靜岡縣清水町人,懂中文及英文。[參 71][可疑 – 1897年(明治三十年),孫中山居住在橫濱華僑溫炳臣先生的家中,十五歲的淺田春被找來擔任孫的女傭。淺田春1902年夏過世時,孫中山頗為傷心[參 70]。
- 側室:陳粹芬(1873年-1960年)[註 10]
- 子女
- 長子:孫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20日)
- 長女:孫娫(1894年3月31日—1913年3月25日)[參 72]
- 次女:孫婉(1896年11月12日—1979年6月3日)[參 72]
- 日本籍長女:宮川富美子(與日籍妻大月薰女士所生)(1906年5月12日-1990年5月6日)[參 73]
- 孫輩
- 長孫:孫治平(1913年11月15日-2005年4月6日)
- 次孫:孫治強(1915年1月27日-2001年7月4日)
- 長孫女:孫穗英(1922年1月16日生)
- 次孫女:孫穗華(1925年3月18日生)
- 三孫女:孫穗芳(1935年3月19日生)
- 四孫女:孫穗芬(1938年8月6日-2011年1月29日)
- 外孫
- 曾孫輩
- 玄孫輩
紀念[編輯]
- 參見孫中山紀念
臺灣[編輯]
- 1940年(民國2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或「中國國父」。
- 臺灣光復之後,臺灣各地也常見為了紀念孫中山「中山路」、「中山公園」、「中山堂」等名稱的街道或紀念建築。
- 至今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依然尊孫中山為國父,並於主要公家機關及各級學校懸掛其遺像。
- 孫中山當初便因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割讓台灣,而加深其推翻清廷的革命決心。孫中山一生訪台四次(備註:孫中山1924年最後一次登台,只隨船泊港於基隆,並未上岸),尋求日本臺灣總督府幫助其所需的人力與金錢、軍火,也曾被軟禁於梅屋敷[註 11],今日成為國父史蹟紀念館,連附近的道路一併改稱「中山北路」。
- 中華民國的國立國父紀念館,採用孫中山三次來臺的說法,:
第一次到臺灣:1900年孫中山先生計劃在惠州起義,本來想從香港內渡但不成功,於是折回日本,轉渡臺灣,擬由臺灣設法潛渡內地,當時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十分贊同中國的革命,再加上義和團事變導致八國聯軍,中國北方已經陷於無政府的狀態。於是兒玉總督命令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與孫中山先生接洽,允諾起事之後,可以相助。孫中山先生於是一面擴充原有計畫,就地加聘軍官,一面令鄭士良即日發動,並更改原定計畫,不直逼省城,而先佔領沿海一帶,多集黨眾,等待孫中山的到來,等到有武器的支援後,然後再行攻取省城。不料惠州起義後不久,日本內閣改組,新任首相伊藤博文的對華政策,與前任山縣有朋內閣大為不同,禁止臺灣總督與中國革命黨接洽 ,又禁止武器出口及日本軍官投入革命軍,於是孫中山先生的計畫乃遭到失敗。 孫中山在1900年9月25日,化名吳仲,從日本神戶搭3,450噸的客輪臺南丸來臺。同行的有清藤幸七郎、宮崎寅藏、內田良平、平岡浩太郎、平山周、尾崎行昌等人。9月28日抵基隆進駐臺北,與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會晤。10月8日在臺北新起町設立革命總司令部指揮所,在此策劃惠州起義。新起町在割歸日本以前稱新起街,是艋舺後起的主要街道,現為長沙街。 惠州之役失敗,孫中山先生聞訊,於11月10日仍舊化名「吳仲」,乘橫濱丸自基隆啟航返回日本,後藤新平同行。孫中山先生在臺前後停留44天,也獲得菲律賓製中古武器一批,曾與楊心如、吳文秀等會面。該次會面,也為兒玉總督於同年出兵佔領廈門的遠因之一。
第二次到臺灣:民國2年(1913)討袁失敗後,8月5日孫中山先生化名汪國權,與胡漢民等隨員二人,搭信濃丸秘密來臺,由臺灣總督派員接待,住進御成町梅屋敷。梅屋敷是臺灣歷史悠久旅社,建於1896年,1900年由新竹州山中移來古梅木200株栽作梅林,先為一小屋,後增建「吾妻別館」兼作料理業。孫中山先生身著黑色洋服,由日人護衛村田 省藏隨行,進入梅屋敷,由主人大和宗吉、藤井 悟一郎及傭人村上百惠接待孫先生用餐。餐後孫先生,揮毫「同仁」、「博愛」橫幅相贈,署名「孫文」。民國35年(1946)10月10日,因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李翼中之請,保留梅屋敷成立「國父史蹟紀念館」。民國43年11月於紀念館中設立紀念亭,先總統蔣中正先生親題碑文「匡復中華的起點,重建民國的基地」,以為中國國民黨建黨六十年紀念。紀念館現由臺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管理。孫中山先生在臺期間,曾與翁俊明晤商但無活動。8月中旬孫中山先生仍搭信濃丸到神戶。2005年,台灣知名學者李敖曾以孫中山下榻梅屋敷的史實,質疑孫逸仙1913年的台灣之旅,有所謂嫖妓行為。該考證曾引起部分台灣榮民的嚴重抗議。一般學者則認為,該史實所稱的高砂族藝妓,應只是單純歌唱舞蹈表演的台灣原住民。
第三次到臺灣:民國7年(1918)6月,孫中山先生辭去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後,由廣州搭船,經過汕頭,然後搭乘天草丸由臺灣轉赴日本。7日下午4時抵基隆,胡漢民、戴季陶隨行,目的是想和臺灣同胞見面發表意見,宣傳主義,以喚起民族意識,但遭臺灣總督府阻擾,臺灣官憲只派員到船中招待,下午5時即改乘信濃丸前往神戶。
中國大陸[編輯]
- 在中國大陸,由於孫中山晚年對中國共產黨採取聯合政策,以及在他過世之後、其遺孀宋慶齡更是通過實際行動表達對共產黨的支持立場,故孫中山亦為自1949年之後、在中國的主流輿論中仍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國國民黨革命人士之一,但未見中國共產黨以國父稱之。
-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先常見的街道名稱「中正路」大多被改,而「中山路」和「中山公園」等常見名稱卻多保留至今。現今中國共產黨官方對孫中山的評價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 1989年1月26日,中國於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建立中國南極中山站,該站是中國的第二個南極科學考察站。站中設有「孫中山先生紀念堂」。
- 2005年起北京天安門廣場逢重大節日——勞動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孫中山的巨幅畫像被樹立在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前方。
- 孫中山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參 74]。
- 在孫中山140周年誕辰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發表講話指出,在孫中山先生組織領導和革命精神感召下,於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在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孫中山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建立歷史性功勞,復興中華民族,並盛讚他為「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參 75]。
評價[編輯]
著作[編輯]
- 書籍
- 論文
- 其他
最早出版的孫中山集錄有胡漢民所編的《總理全集》[參 76]、黃季陸所編的《總理全集》、1958年國防研究院編的《國父全書》、與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50年編的《總理全集》12冊(後正名「國父全集」並由于右任題字),後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將孫中山著作、宣言、演說、電文...等加以整理並由蔣中正題「國父全集」四字,最早於1965年國父百年誕辰出版《國父全集》三冊,後於1973年再次以前一版為基礎補充近二分之一出版《國父全集》6冊,1985年出版《國父全集》補遺,1988年由秦孝儀為首組織「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將中國國民黨黨史館現存資料、中國大陸的《孫中山全集》與公私立機關經考證為孫中山思想的資料,以1973年出版《國父全集》和1985年出版《國父全集》補遺為基礎全數整理編列為《國父全集》十二冊,並於1989年11月24日由近代中國出版社出版。[參 77]而在中國大陸則有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孫文研究所、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合編,由中華書局於1981年到1986年分別發行的《孫中山全集》,全十一冊。[參 78]
相關影視作品[編輯]
軼聞[編輯]
- 馮自由《革命逸史》記載孫文喜歡下象棋,但棋藝不精:「中山畢生不嗜菸酒,讀書之餘,間與人下象棋,然習之不精,好取攻勢而懈於防守,故易為敵所乘,余與胡漢民何香凝等皆嘗勝之。外國紙牌尤非其所好,然頗精於三十年前盛行之廣東天九牌,乙巳(1905年)以前居橫濱時,每與陳四姑(名香菱)、張能之夫婦玩之。」
- 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並且在學成績滿分,第一名畢業,由教務長康德黎博士(Dr. James Cantlie)頒發畢業證書。當時有十三位學生入學,但到畢業時僅有兩位學生成績合格能夠畢業,孫氏及江英華。香港西醫書院在當時尚是草創,仍未能獲得香港當局的承認,無法取得香港的行醫執照[註 14]。香港西醫書院成立初期,畢業生只能以華人醫生資格在港行醫(當時法例無規管華人醫生);並無法例上醫生資格。在當時的遠東地區仍屬比較有開拓性的醫學院,孫文畢業時,北洋大臣李鴻章曾有意將其延攬到其欲創辦的北洋西醫書院。[參 80]
- 據唐德剛表示:武昌起義成功後,當時接到電報的孫中山正在科羅拉多州典華城(今譯丹佛)友人盧瑞連開的餐館中當「企檯」端盤子[參 81]。
- 許多反清革命家都持外國護照,尤其是有了倫敦遇難的經驗,孫中山在1904年3月14日(倡導革命時期)以出生在夏威夷為理由申請美國公民,但在1904年4月7日從夏威夷前往舊金山時,遭到美國移民局官員懷疑並扣留,孫中山聘請律師[註 15],找了親友作證並打贏官司[參 82],保留了美國國籍。美國此時正實施排華法案。中國人除政府官員,少部份留學生外,一律禁止入境。孫中山是以宣誓方式取得夏威夷出生紙後,在美國政府的幫助下[參 83],申請得到美國護照入境,以免被遣送回大清帝國,並讓孫中山之後可到美國東岸尋求各國人民支持革命。
- 1915年10月26日,宋慶齡離家私奔,在東京由日本律師和田瑞作證,同孫中山結婚。宋慶齡之父宋嘉澍聞之大怒,不能諒解,宋嘉澍夫婦追到日本,據日本人士回憶:宋嘉澍在大門口叫喊:「我要見搶走我女兒的總理!」孫中山出來後,宋突然往地上一跪,磕了幾個頭說:「我不懂事的女兒就拜託你了,請千萬多關照!」之後轉頭就走。
- 孫中山曾表示,希望過世後能像列寧一樣,遺體永遠保存,但蘇聯認為孫中山的地位並不如列寧,故不提供遺體防腐技術,但願意提供水晶棺。
-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與一些革命同志逃亡日本。當時有對前途失了信心的人,想拿孫中山的八字去給命相師算一算,看將來是否有革命成功之日;換句話說,如果孫中山八字不好,那麼革命便不會成功,他們可能就準備要各奔前程,另謀出路了。但當他們去詢問時,孫中山罵他們不該這麼迷信,並且說:「若我八字不好,難道我們就不革命了嗎?」接著,他告訴那些意志不堅的人說,他的「八字」是「打倒軍閥,繼續革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