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1986年蔣經國為何放棄將民進黨一網打盡的機會

    提示:國民黨內立刻要求嚴辦,軍方已準備名單抓人……蔣經國當場否決取締鎮壓的建議,強調抓人解決不了問題,需要“避免衝突、冷靜處理”,同時堅持推動開放組黨的立場不變。
本文摘自:《蔣經國畫傳》,作者:師永剛 方旭,出版:湖南文藝出版社

    蔣經國清楚,隨著時代的改變,以及台灣內部民間勢力的擴張,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時刻已經過去,如不儘速改革、爭取民心,不但台灣將形勢大亂,在兩岸關繫上落居弱勢,島內的衝突激化的後果更極可能是淪為落後地區。
    1985年8月,蔣經國對美國《時代》週刊宣示,沒有意願讓他之後的蔣家人出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立刻引發震撼。事實上,除蔣孝武、蔣孝勇外,甚至與他不對盤的弟弟蔣緯國,都被外界認為有一定實力,但蔣經國等於宣示終結了蔣家持續“執政”的夢想。當年年底的“國民大會”演講他再度宣示台灣不可能軍人干政,蔣家人“不能也不會”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
    蔣經國的這一刀,來得又急又猛。無疑地,他借此釋放的信號,是向國民黨與親近宋美齡的官邸派喊話,未來不會再有蔣家人領導,所以不但政治上要走向多黨民主,國民黨內如何通過集體領導機制,統合派系意見,已經是當務之急,同時黨內青壯派的精英才是未來國民黨的中堅力量,而不是如今掌控黨內權柄的大佬。
    隨後在蔣經國指示下,國民黨在十二屆三中全會補入李煥、吳伯雄、陳履安、施啟揚這四名平均54歲的青壯派人士進入中常會,籌組12人小組,由嚴家淦負責召集,研究解嚴、開放黨禁、開放探親等大政方針。蔣經國還要求把解嚴與開放新組黨問題列為優先事項。
    當時在台灣,談到組黨還幾乎是殺頭造反之事,但是民進黨的地方勢力越來越雄厚,所謂黨外的招牌與聯合競選的行動,也已經等同於組黨。1986年9月28日,民進黨人士在圓山飯店宣佈組黨,這是一場擦槍走火的政治實驗。許多民進黨人也承認,其實在事前籌備階段,蔣經國與國民黨已掌握部分資訊,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支援把事情搞這麼大,畢竟國民黨過去有鎮壓知識分子的前科,放棄了擦邊球的挑戰模式,政治情況可能急轉直下,後果極其嚴重。
    果不其然,國民黨內立刻要求嚴辦,軍方已準備名單抓人。蔣經國聞訊後,獨自思考半個小時,要求黨政要員到七海開會。他坐著輪椅與會,做了“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在變”的指示,強調國民黨過去心態“太老大”,必須跟上時代,當場否決取締鎮壓的建議,強調抓人解決不了問題,需要“避免衝突、冷靜處理”,同時堅持推動開放組黨的立場不變。
    民進黨宣佈成立第二日,國民黨高層召開緊急會議,在蔣經國拍板下,許多大佬會中提出的高壓應變手段並沒有通過。蔣經國的“維新路線”引發許多大佬不滿,他們甚至在背後抱怨蔣經國太過軟弱、“不生氣”。蔣經國聽到幕僚彙報、轉達黨內批評聲音後只說:“他們還在抱怨?好好對待他們,但是要堅定。”蔣稱在這關鍵時刻,“不能盲目衝動、意氣用事”。
    對蔣經國來說,推行政治民主化,是國民黨“向歷史交代”。。換言之,除了他自己的信仰與歷史定位外,也有退此一步,國民黨再無死所的危機感,他感受到了不得不為之的沉重壓力。蔣經國雖然看起來底氣十足,但他的秘書王家驊則回憶,蔣經國在民進黨組黨後隔日,邀集大佬說明立場後,雖然勸大家“小不忍則亂大謀”,但返回七海官邸用餐時,蔣經國叫來王家驊,問他:“你以一個黨員的身份告訴我,我白天的決定,對黨、對台灣好不好?”蔣經國宣示開放黨禁之後,在黨內各個場合不斷強調,國民黨面對新局勢,必須採取新做法,更開放、更沉著冷靜。尤其面對李煥向他報告12人小組對解嚴的正反意見時,蔣經國指示:“‘戒嚴’已近40年,台灣同胞能夠容忍,已經不容易了,我們應該有所改革才對。”

來源:鳳凰網—歷史頻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