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百年背景:辛亥前,华夏多难积贫弱(二)(图)

那些让人感动的过去
百年背景:辛亥前,华夏多难积贫弱(图)
  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在经济上完全依靠华侨支持。孙中山筹划第一次武装起义时,其兄长、著名侨商孙眉便“以六七元之价贱售其牛牲一部,以充义饷”;跟随孙中山回国起义的邓荫南,把他在檀香山的商店、农场全部出卖,用来充当起义军费,“尽变卖其商店及农场,表示一去不返之决心”。图为檀香山兴中会宣誓地——李昌宅。
百年背景:辛亥前,华夏多难积贫弱(图)
  美国的数十万华侨中,洪门成员占十之七八。1909年至1910年间,美国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旧金山等地华侨相继建立10多个同盟会分会。1910年2月,在旧金山正式成立同盟会美国总支部。图为美国洪门致公总堂2011年4月举办纪念辛亥革命暨广州起义100周年大型活动。
百年背景:辛亥前,华夏多难积贫弱(图)
  1905年8月,孙中山和黄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字为政治纲领。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也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图为同盟会制发的党员执照。 

百年背景:辛亥前,华夏多难积贫弱(图)
  孙中山“九次革命、五过槟城”。1905年,受到日本政府驱逐的孙中山等人到达槟城,商人吴世荣、黄金庆不顾孙中山被人冷落的境遇而热情接待。1907年,镇南关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等人第三次来到槟城。在吴世荣、黄金庆的配合下,组建“槟城阅书报社”,作为同盟会的办公会所,后成为革命党人的领导机关。图为1910年,槟榔屿中国同盟会南洋机关总部出具的“国民教育捐”收条。
百年背景:辛亥前,华夏多难积贫弱(图)
  孙中山在南洋地区的革命活动,对身处新加坡的爱国华侨产生了重大影响。著名侨商陈嘉庚不仅加入同盟会,而且还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先是个人捐款5万新币,之后又在新加坡募集20多万新币支持福建军政府。华侨富商林受之为支持革命毁家财数十万,以致家产荡然无存,儿女无法受教育,沦为佣工。但他们无怨无悔。图为新加坡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百年背景:辛亥前,华夏多难积贫弱(图)
  在加拿大,1909年华侨进步青年在维多利亚组织了传播革命思想的小团体“击楫社”。1910年,“有志青年多以发起同盟会为请”,有20余位有志青年秘密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4月,正式成立同盟会加拿大支部。武昌起义后,原来对革命持观望态度的加拿大侨商和侨团的执事人员也都先后加入同盟会,会员增至300余人。图为1911年1月孙中山第三次来加拿大策动革命运动时下榻的洪门大厦。
“华侨为革命之母”
  “对革命之奋斗,历十年如一日。故革命史上,无不有‘华侨’二字,以常留于国人之脑海。”
  国人走出国门的历史可谓长远。从唐代的下南洋,到郑和下西洋,再到后来的欧美劳工潮。不过,鸦片战争之后,漂泊在外的侨胞饱经苦难——不仅要忍受背井离乡的痛,还要遭受所在国的层层盘剥。尤其是到了清朝后期,满身伤痛的游子回望家乡,却只能看到软弱可欺的祖(籍)国。
  深入骨髓的爱国情
  对侨胞而言,一个富足强大的祖(籍)国意味着很多。无论是从血缘还是情感角度看,海外侨胞与祖(籍)国都密不可分,海外侨胞的爱国情是深入骨髓的浓烈。在祖(籍)国遇到重要时刻时,这样的爱国情自然而然转化为义无反顾的行动。辛亥革命正是这样一个时刻,而海外侨胞为革命全心全意的付出则是有目共睹的。
  “100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揭开了近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序幕。”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说,“海外华侨始终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始终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孙中山先生为此赞誉‘华侨为革命之母’,高度概括了海外华侨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勋。”
  饱受压迫与歧视的海外侨胞看到了孙中山先生高举的革命火炬,他们看到了希望,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了革命大潮。
  甘洒热血写春秋
  大量的史实,无数的故事,无不在诉说海外侨胞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他们是辛亥革命最坚定的支持者、参与者、推动者和宣传者。他们捐款,捐到倾家荡产也心甘情愿;他们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豪情震天。100年后的今天,回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很难不被他们感动。
  在革命思想的宣传上,侨胞不遗余力。他们创办报刊、印刷书籍、开设阅书报社、组织集会演讲、街头演出等,积极宣传革命主张。1900年,兴中会在香港创办了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日报》。到同盟会时期,华侨在海外创办了更多的华文报刊,仅属于革命派的报刊就多达几十种,遍及华侨聚居的南洋和美洲。
  在对革命的资助上,侨胞倾其所有。国务院侨办的数据显示,整个辛亥革命期间,海外华侨对革命的捐款总数约达700万-800万元。事实上,辛亥革命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华侨的捐赠。
  在对革命的参与上,侨胞更是全力以赴。海外侨胞始终是革命组织的重要支柱。兴中会首批成员20多人都是华侨。到1905年,兴中会会员中华侨占70%以上。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仅新马地区的同盟会会员人数就达三四万人。海外侨胞还是武装起义的核心骨干。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组织实施了20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和暗杀活动,有十多次活动的核心骨干是海外华侨。由赵声、黄兴等人领导的著名的黄花岗起义,主要力量是海外华侨,其中从新加坡和马来亚等地回国参加起义的华侨不下500人。在殉难的黄花岗86位烈士中,华侨烈士有31位。
  不断充实的中华情
  辛亥革命是个火种,引爆了海外侨胞的爱国情;辛亥革命也是个契机,让海外侨胞完成了“家”、“国”观念的转变,并对侨胞以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辛亥革命唤醒了华侨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丰富了海外华侨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内涵。”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指出。辛亥革命使不同方言、不同帮派的华侨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打破了原先狭隘的地缘血缘观念,他们由“家乡认同”转向了“国家认同”,自由、民主、平等、共和的新思想在华侨社会得到传播。
  辛亥革命促进了华侨社会的进步,培养了大量政治人才,开创了华侨社会的新时代。辛亥革命加深了海外华侨与中国的关系,他们与祖(籍)国、家乡的交往交流更加紧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世界所有华人的共同心愿。辛亥革命虽已过去百年,辛亥精神却依然散发着熠熠光辉。今年以来,世界各地组织了各种各样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研讨会、图片展、书画展、文艺演出……多样的形式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割不断的血缘亲,挡不住的中华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