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6月,因「護法運動」受挫,孫中山移居上海,一度對時局暫採消極觀望。在此期間,孫一面思考整理黨務的方法,一面著書勾勒建國藍圖。《孫文學說》、《實業計畫》等國民黨重要的文獻,都在這一時期完成。合過去所著的《民權初步》,成為《建國方略》。 迨1919年「五四運動」發生,孫中山乃興致勃勃地注目「民氣大張」、「國民智識大有進步」之景,並熱切地向同志言及「吾黨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賴思想之變化,兵法攻心,語曰革心,皆此之故!」孫有感必須結合社會思潮變化,以求革命成功,遂於1919年8月1日在上海創辦《建設》雜誌,響應社會上的愛國風潮、以及國際間「民族自決」的聲浪。 |
|
|
|
1919年10月10日,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稱「中國國民黨」,此名稱沿用至今。國民黨在新訂的規約中,明文揭示以「鞏固共和,實行三民主義為宗旨」。此與中華革命黨總章規定以「實行民權、民生兩主義為宗旨」,已有顯著的區別。蓋因受歐戰終了及巴黎和會的影響,「民族自決」思潮正風靡全球。是以,重新強調民族主義,意再結合五四運動以來的愛國風潮聲浪。 |
|
|
|
1920年,國民黨籍軍人陳炯明取得廣東政權,孫中山乃返粵擔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與北京政府相抗。然而,孫就職後力主軍事北伐,陳則主張暫緩軍事,兩人衝突漸次升溫。1922年8月,陳炯明麾下軍隊砲擊孫之總統府,迫孫再次離粵赴滬。 陳炯明是國民黨人,全軍官兵復皆宣誓入黨,號為「黨軍」。因此,陳軍與孫中山發生衝突,對孫刺激甚大。這項刺激,加速了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建立真正「黨軍」的決心。 |
|
|
|
孫中山歷經多年挫折,眼見俄國十月革命帶來了新的政治、社會、經濟格局,遂對蘇維埃組織、軍隊和政治教育組織,頗感興趣,有意學習。但更重要的是,孫長期力主武裝革命,已與原先關係良好的英美,萌生芥蒂。且欲行武裝革命,必依托軍隊。在西方列強拒絕援助的情況下,適蘇俄來華特使越飛(Adolf A. Joffe)亦自北京派代表赴滬與孫聯絡,商討合作問題。同時,孫召集黨人重訂宣言、黨綱、總章,與俄國密切合作,期能再起革命之局。 |
|
|
|
1923年初,國民黨向全國公開發表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廣義明白的解釋,注意縣以下的基層工作,強調農工、婦女運動的重要,重視宣傳工作。而這一類工作的推行,實與蘇俄的襄助有關。1923年1月,蘇俄特使越飛與孫中山發表聯合聲明,保證俄國對中國革命將抱以同情與援助的態度。同年10月,國民黨人從陳炯明手中奪回廣東政權,蘇俄赴派遣鮑羅廷(Mikhail Markovich Borodin)抵粵,協助國民黨之改組。同年,孫也曾派遣以蔣介石為首的「孫逸仙博士代表團」,遠赴莫斯科,洽談國民黨與蘇聯的軍事合作。 實質上,蘇俄是當時唯一願意援助國民黨的外國力量。而孫中山之意,主要在於援藉外力,推翻當時為世界各國承認的北京政府。
辛亥革命後,中國議會政治的失敗,亦是國民黨的嚴重危機。孫中山乃決心另起爐灶,解散國民黨,於1914年在東京組建「中華革命黨」。中華革命黨試圖建立嚴密組織,強調對領袖個人效忠,以「討伐袁世凱」、「建立民主政府」、「反對專制」為宗旨,大部份成員是原同盟會和國民黨員。 |
|
|
|
然而,孫中山為了淘汰所謂「偽劣份子」,乃在黨章有「附從孫先生」的規定,加入者亦須向孫個人宣誓。這種近於獨裁,且犧牲黨員平等自由的作法,自始即遭致國民黨人的反對。而黃興的追隨者,幾乎在中華革命黨成立的同時同地,創立「歐事研究會」,頗欲另樹一幟。即便是親孫中山者,如胡漢民、廖仲愷輩,起初也不慎熱心,尚具猶疑。 於是,中華革命黨在同志的質疑聲中,勉為建立。諷刺的是,它的嚴密組織亦僅具形式,而無精神。早年參與革命的沈亦雲,曾經評論說:「革命由同志集議而變為領袖指導,且以教條為重,則去民主自由反遠也。」 |
|
|
|
中華革命黨本部設於東京,下設總務、黨務、軍務、政治、財政五部。支部總計五十七個,大多建於海外各埠,國內各省僅十八個,黨員約萬餘人。其主要活動為武裝討伐袁世凱,自1914年6月至隔年12月間,曾在湖南、江蘇、廣東、江西、上海等省市先後發動兵變、暗殺活動。及至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人發動「護國戰爭」,高舉反對洪憲帝制之旗,中華革命黨又傾全力積極響應。不過,中華革命黨始終沒有取得護國戰爭的領導權。 |
|
|
|
中華革命黨的最嚴重困境,顯非來自敵人,而出自於孫中山舊日同志的拒絕參與。是以,孫在1915年下半年起,漸有接受調和的趨向。1916年6月,袁世凱死,孫旋即指示黨人停止活動,並考慮黨的改組問題。至遲在同年10月,孫已有恢復「國民黨」名義的想法,並取消入黨程序中的「誓約」等儀式。 袁世凱既死,繼任總統黎元洪申令恢復國會。爰國會被袁世凱解散以來,經過三年,中國各黨派生態已有極大變化。如舊國民黨分裂為數個派系,除加入中華革命黨者外,餘多散漫無紀,群龍無首。反之,舊進步黨變化甚少,仍以憲法研究會作結合名義。孫中山遂欲以「大黨主義」名義,聯絡舊國民黨人,進而重新掌握國會多數。 |
|
|
|
1917年6月,國會再度遭到北京政府解散。孫中山乃號召國會議員南下廣州,重開國會,進行「護法運動」。不意響應者未及半數,足見「大黨主義」之不可恃。經此一波三折,充分顯示孫中山改組中華革命黨的計畫,成效不彰。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