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列寧——早期生活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俄語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本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關於這個音頻文件),(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創立者,蘇聯的主要建立者和第一位最高領導人,首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政府總理)。列寧是他參加革命後的化名,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列寧主義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稱他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和領袖」。俄羅斯國家電視台2008年進行了一項關於國內最偉大歷史人物的網上民意調查評選活動,經過統計,列寧位列第六,僅次於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斯托雷平斯大林普希金彼得大帝[1]

早期生活[編輯]

年約17歲的列寧
1870年4月22日儒略曆4月10日)列寧出生在俄國辛比爾斯克省辛比爾斯克市(現烏里揚諾夫斯克州烏里揚諾夫斯克市),他有俄羅斯人摩爾多瓦人卡爾梅克人猶太人伏爾加德意志人瑞典人的血統。他的父親名叫伊利亞·烏里揚諾夫,是在辛比爾斯克行政區內公內學校的督學。母親名叫瑪麗亞·烏里揚諾娃
1887年5月20日其兄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彼得堡大學生物系就讀時因參加民意黨謀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行動被絞刑處死[2]。同年,列寧中學畢業,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大學一年級時參加學生運動被開除學籍,流放喀山省的偏僻農村監視居住,後因為其母向公家申請,列寧改流放到薩馬拉省烏里揚諾夫,其姐夫所居的農村,但仍繼續被警察公開監視。列寧在此自學了大學法律系課程以及馬克思主義著作,特別是《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由此接受並一生堅信馬克思主義。
1892年,列寧寫下了其第一本著作《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同年,獲得沙俄政府教育部批准,以彼得堡大學法律系校外旁聽生資格赴彼得堡參加大學畢業國家考試,獲金質畢業獎章與大學畢業證書。隨即進入彼得堡一家律師事務所從事見習律師,並參加了當地馬克思主義者組織的工人小組活動。

早期革命時期[編輯]

1893年之前,列寧在伏爾加河畔的港口城市薩馬拉擔任律師[3],同時積極參加革命宣傳,並加入了當地的馬克思主義團體。隨後移居聖彼得堡,創立了「聖彼得堡工人解放協會」。1894年寫了《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批判了民粹派的觀點和政治綱領,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論述了工人階級作為先進、革命階級的作用。
列寧,1895年12月
1895年秋,列寧統一彼得堡所有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創立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12月7日再次被捕,被當局判罰14個月監禁,關押在聖彼得堡監獄中。1897年2月,剛剛出獄列寧被流放到東西伯利亞葉尼塞省米努辛斯克區的舒申斯克村——一個遠離公路幾百英里的偏僻村莊。在這裏,他結識了將馬克思主義引入俄國的著名學者普列漢諾夫和一些知名人物。1898年6月,列寧與社會主義活動家娜德斯達·克魯普斯卡婭結婚。在流放期間,他撰寫了30篇以上的理論著作,其中《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於1899年4月完成並出版發行,本書首次以「弗拉基米爾·列寧」作為他的筆名[4]1900年流放期滿,列寧曾被允許回到聖彼得堡(1924年1991年改名為列寧格勒),隨後赴瑞士日內瓦大學留學,然後又到斯圖加特慕尼黑萊比錫布拉格維也納曼徹斯特倫敦,從事反政府的職業政治活動。在德國慕尼黑他與馬爾托夫合作創辦了第一份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報紙《火星報》,然後先後在萊比錫、倫敦出版。期間他使用過很多化名,最終以「列寧」作為本名
1901年1902年,列寧撰寫了日後在俄國革命中極具影響力的《怎麼辦》一書;該書明確表示反對伯恩斯坦修正主義,批評黨內的「經濟派」路線,認為落後群體應接受先進群體的領導,要求把黨建設成一個以「職業革命家」為先鋒核心、有着嚴密組織紀律的機構(即民主集中制)。
1903年列寧出席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會議中列寧的觀點遭到馬爾托夫托洛茨基等人的反對,其思想被批評為「雅各賓主義」。由於原則性問題的矛盾,黨內逐漸分裂為以他為首的布爾什維克(意為多數派)和以馬爾托夫為首的孟什維克(少數派)。
1905年俄國革命爆發後,列寧領導召開了只有布爾什維克派參加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制定了布爾什維克在這次革命中的策略。在此次革命的高潮11月上旬,列寧歸國回到彼得堡,直接領導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和彼得堡委員會並參加黨的機關報《新生活報》的編輯出版工作。1906年被選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主席團。革命失敗後,列寧於1907年12月離開俄國[5],流亡在西歐巴黎等地,在相對貧困的條件下堅持從事政治寫作[6]。為回應對社會主義革命問題的爭論,他在1908年完成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概括了恩格斯逝世後的發展成果,對修正主義和資產階級唯心主義進行了批判,堅持了哲學的黨性原則,捍衛了無產階級政黨的世界觀,發展了辨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日後成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哲學原理。
他忙於參加歐洲各地的社會主義集會活動,如1912年的布拉格代表會議,把取消派開除出黨。列寧曾在巴黎與社會主義革命者依涅莎.阿爾曼德相識,兩人建立了秘密的情人關係。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列寧批評那些支持本國戰爭的社會民主黨,聲稱第二國際已經死亡,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戰爭期間,他居住在奧地利波羅寧鎮時,曾被當局短暫扣押。隨後他於1914年搬到中立國瑞士伯爾尼,後來又搬到了蘇黎世[7]。並且在1915年8月寫的《論歐洲聯邦口號》一文中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也可以取得勝利。1915年9月,他在瑞士參加了反戰的齊美爾瓦爾德會議。列寧作為齊美爾瓦爾德左派的領導人,主張應把帝國主義戰爭轉化為階級戰爭,呼籲工人階級藉機發動內戰奪取政權。而會議中的多數派否決了他的主張,認為應把會議綱領限制在和平主義的範圍之內。在第二次於瑞士的召開的反戰會議中,他率領齊美爾瓦爾德左派重申主張,但最後只得到了一個妥協的宣言[8]
列寧在瑞士蘇黎世的故居,攝於1920年
1916年春季,列寧在蘇黎世完成了另一部理論著作《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在批判論敵考茨基的同時,卻也諷刺性的普及了後者在19世紀的觀點[9]

1917年俄國革命[編輯]

列寧乘坐的列車,1917年4月到達聖彼得堡芬蘭站
1917年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被推翻,成立了以社會革命黨憲政民主黨為主的各黨派聯盟俄國臨時政府。同時聖彼得堡也成立一個蘇維埃。此時尚在中立國瑞士的列寧深知自己需要馬上返回俄國,但由於鄰國陷入了一戰無法直接通行。儘管如此,瑞士共產黨人弗里茨·普拉廷積極與德國當局協商,德國也希望能利用列寧緩解同俄國在東線的戰事,於是同意協助列寧乘坐由德國安排的「密封列車」回國。列寧穿越德境後乘船到達瑞典,在瑞典共產黨人奧托·格日姆倫圖雷·尼曼等人的幫助下,他順利經過斯堪的納維亞,於1917年4月16日乘坐火車到達聖彼得堡的芬蘭站[10]
列寧歸國後迅速成為布爾什維克運動領袖。他提出了著名的《四月提綱[11],指出俄國革命必須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反對所謂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抗議其故意拖延立憲會議選舉,並提出「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口號。起初由於他政治上的左傾使黨陷入了孤立,然而後來他的不妥協立場卻使所有不信任臨時政府的人把布爾什維克視為自己的陣營,擁有了這樣一群「奢侈的反對者」布黨不再承擔政府政策的責任[12]。而反對布爾什維克的黨派領袖克倫斯基等人則指控列寧是德國派來的間諜[13](諸多資料顯示並沒有明確證據[14][15])。
偽裝成 "Vilén"的列寧,戴着假髮並刮掉了鬍鬚,1917年8月11日,芬蘭
1917年7月,聖彼得堡發生了「七月事件」,臨時政府鎮壓了布爾什維克所支持的示威遊行的工人和士兵,並宣布通緝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列寧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暫時放棄了武力奪權的想法[15]。他潛伏至拉茲里夫湖畔的草棚里,繼續指導革命鬥爭,8月9日離開俄國本土到達芬蘭(當時處於半獨立的處境),其時完成了《國家與革命》的寫作[16],指出了無產階級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意義,規定了工人階級在創造國家機器方面的任務,論述了國家消亡的經濟基礎,揭示了共產主義兩個階段的基本特點。9月7日,俄軍總司令科爾尼洛夫發動旨在推翻臨時政府政變,後者不得不向布爾什維克的赤衛隊求援。政變最終被粉碎,而布爾什維克也藉機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列寧分析了新的形勢後,在9月12日到14日給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彼得格勒委員會和莫斯科委員會寫的兩封指示信里,明確提出了通過起義奪權的方案,並於10月7日從芬蘭秘密返回彼得格勒。他起草了由黨中央全會通過的武裝起義的決議,於10月24日夜間到達斯莫爾尼宮親自指揮起義。
10月25日晚(公曆11月7日)發動了十月革命,擁護布爾什維克的工人、兵士和水兵於次日凌晨2點佔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宣告推翻俄國臨時政府,成立「工農臨時政府」。表示立即舉行立憲會議選舉,並要求排除自由主義左派憲政民主黨,建立清一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府,即「一切權力歸蘇維埃」。11月8日,列寧當選為第一屆蘇維埃人民委員會主席(政府總理),頒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