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列寧——治理蘇俄

治理蘇俄[編輯]

列寧在發表演講

國內及周邊戰爭[編輯]

布爾什維克驅散立憲會議並簽訂《布列斯特條約》後,國內形勢劇烈動蕩,1918年春,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叛亂,控制了烏拉爾山附近的西伯利亞鐵路。同年6月8日,社會革命黨憲政民主黨孟什維克薩馬拉成立了立憲會議委員會(後改稱全俄臨時政府),並控制了薩拉托夫辛比爾斯克喀山烏法一帶。11月,高爾察克鄂木斯克成立西伯利亞政府,又於不久後發動政變推翻全俄臨時政府,自封為「俄國最高執政」。同時聯合南部的鄧尼金,波羅的海的尤登尼奇,在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諸多國家的支持下,發起白衛軍運動,對抗布爾什維克俄國內戰開始。列寧領導的人民委員會中央任命托洛茨基為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組建並領導紅軍,其中大量任用前沙俄時代的軍官[36] ,對抗白衛軍運動。1919年,西線紅軍的波羅的海艦隊擊敗尤登尼奇及英國艦隊,東線紅軍在伏龍芝等人的指揮下擊潰高爾察克的東路白軍。1920年,布瓊尼圖哈切夫斯基等人率領紅軍擊敗鄧尼金弗蘭格爾的南路白軍。至此蘇俄基本穩定了國內局勢。
此外,由於不滿蘇俄單方面退出對德意志帝國的戰爭,以及沙皇俄國債務等問題,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對俄國革命進行了直接派兵的武裝干涉(其中包括北洋軍閥統治下的中華民國[37]。這些武裝干涉中最遲的(日本)也在1922年被粉碎,各國軍隊最終都撤離了蘇俄。
白衛軍運動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白衛軍運動的參與者和組成者是原俄羅斯帝國境內持完全不同政治主張的各派勢力——包括支持恢復沙皇制的保皇黨、支持建立全民普選民主的共和派、被布爾什維克黨定性為假社會主義而遭鎮壓的社會主義者(如左翼俄國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東正教會的虔誠信徒等代表富農地主資產階級利益的力量。原俄羅斯帝國境內的各少數民族趁此俄國內戰的良機,也相繼建立了數個獨立主權國家,如彼得留拉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格魯吉亞民主共和國庫班哥薩克建立的庫班人民共和國等,宣布脫離俄羅斯而獨立(雖然最終都被蘇俄吞併)。[38]這造成白軍內部矛盾激烈,組成白軍的各派勢力爭權奪利、內鬥不斷,組織鬆散,沒有建立一個真正服眾的政治核心。而紅軍內部政治主張較一致,目標較明確,有一個統一的黨作為政治核心,內部矛盾較少。
列寧、 托洛茨基和布爾什維克士兵在一起,彼得格勒,1921年
在1918至1919年期間,歐洲連續發生了德國革命匈牙利革命芬蘭國內戰爭社會主義政黨起義,世界局勢的順利發展的引起列寧發動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樂觀情緒。他預測俄國革命的下一環將是的德國革命[39],為援助西歐其他國家的工人運動,他希望能滲透進波蘭並建立一個蘇維埃政府,然後延伸到德國去支援那裡的社會主義革命,進而推動世界革命解放整個歐洲[40]蘇俄在烏克蘭建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推翻獨立不久的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建立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剛剛重建新生的波蘭第二共和國領導人畢蘇斯基則希望藉機建立的由中東歐國家組成的國家聯盟[41],瓦解蘇俄以阻擋其向西擴張,遂於1920年與烏克蘭領導人西蒙·彼得留拉結為同盟並派兵進入烏克蘭,佔領基輔。雙方發生摩擦引發波蘇戰爭。由圖哈切夫斯基率領的紅軍在與波蘭軍進行了幾輪拉鋸戰之後,蘇軍在華沙戰役中被對方擊退,雙方於1921年3月18日簽訂《里加條約》結束戰爭。蘇俄紅軍在波蘭作戰時,德國共產黨法國共產黨意大利共產黨在西歐對蘇俄的軍事行動多有響應。最終伴隨着蘇俄紅軍兵敗於波蘭首都華沙城下,世界革命與解放全歐洲的計劃徹底破產。[42]

列寧曾堅決擁護民族自決原則,嚴厲的批評沙俄的民族政策為「帝國主義[43]。然而在1920年,列寧稱蘇維埃政權無法離開巴庫石油而生存[44][45]蘇俄遂支持阿塞拜疆布爾什維克勢力,並於1920年4月派紅軍進入巴庫並解散當地議會,成立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12月,紅軍進入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成立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1年2月紅軍侵入格魯吉亞,推翻由孟什維克執政的民主政府,建立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3月,這三個國家被合併為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南高加索聯邦
托洛茨基、列寧和加米涅夫在1919年全黨第二次會議上

經濟政策[編輯]

列寧在1918年就有制定國家電氣化計劃的打算。1920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公式:「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46]同年,蘇俄成立了俄羅斯國家電氣化委員會,吸收了200多位科學家和工程師,用了10個月的時間擬定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電氣化計劃,簡稱全俄電氣化計劃。預計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新建發電站30座(20座火力發電站和10座水力發電站[47]。該計劃於同年12月在全俄蘇維埃第八次代表大會上通過。列寧十分重視這個計劃,把它稱之為「第二個黨綱」。
在1918年至1921年的俄國內戰時期,列寧為最大限度的保障蘇俄政權得到充分的物資供應,同時也嘗試直接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於是在1918年6月,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通過了實施「戰時共產主義」的政策。該政策主要包括:強制徵收農民除維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糧食(即餘糧收集制),國有化所有大中企業,國家壟斷所有外貿活動,禁止商品交易並實行計劃配給制,對工人採用嚴格的管理制度,罷工者即行槍決等。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很快就導致了經濟崩潰,到1921年,俄國的重工業產量只有一戰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而莫斯科的人口也減少了50%[48]。而餘糧收集制也嚴重打擊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成為日後飢荒的主要原因。
薩拉托夫飢荒的受害者
由於長期的內戰餘糧收集制的實施,糧食供給明顯下降,而在內戰基本結束之後,蘇俄當局卻沒有終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1921年春季出現了波及30多個省的嚴重飢荒,據估計期間全俄約有500多萬人餓死[49][50],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象[51]。同期的農民也對蘇俄政權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發生了反抗征糧的坦波夫叛亂。列寧則認為這是「富農暴動」[52],下令由圖哈切夫斯基率領紅軍使用毒氣鎮壓抗糧農民[53]。1921年2月21日,彼得格勒發生了喀琅施塔得事件,曾經在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動,他們要求蘇俄當局實現言論自由、解除貿易限制、重新選舉一個「沒有布爾什維克蘇維埃[54]。列寧派加里寧前往勸說無效後決定使用武力,令托洛茨基和圖哈切夫斯基攻陷喀琅施塔得鎮壓了水兵暴動。
1920年至1921年間連續發生的國內叛亂使列寧承認:「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裡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55]於是自1921年3月21日開始,蘇俄放棄戰時共產主義,轉而實行「新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為:廢除餘糧收集制,實施實物稅;停止配給制,允許商品買賣;放鬆外貿管制,鼓勵外資企業投資;允許一定程度的私企經濟等。新經濟政策使蘇俄經濟遂逐漸走向恢復,至1928年,俄國的工農業產品產量成功地恢復到1913年的水平[56]。然而新經濟政策卻也被蘇共左派視為是對資本主義的妥協及對社會主義的背叛,該政策於1928年被斯大林廢除。

社會政策[編輯]

列寧和他的妻子,1919年
列寧反對民族主義,尤其反對基督教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反猶主義[57]。他親自撰寫文章,闡述正確處理民族問題的一系列重要原則。他希望建立免費的全民醫療體系,並十分重視提高民眾的識字率[58]。列寧支持婦女權利,廢除了沙俄時代對同性戀、無責任離婚的禁令[59],同時也允許墮胎,但反對代表性解放杯水主義,要求沙俄時代的性工作者轉職。列寧的宗教政策對東正教給予很大打擊,神職人員被契卡警察鎮壓,教會財產被沒收,傳教活動也受到嚴格限制[60]

共產國際與蘇聯[編輯]

1920年4-5月寫了《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指出除了「右傾」思潮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主要敵人外,着重批判了西歐各國年輕的共產黨內存在策略上的「左傾」思潮,論述馬克思主義關於策略問題的一系列原理,指出無產階級的革命路徑。

遇刺後中風[編輯]

加米涅夫和列寧在戈爾基村,1922年
列寧,1923年
由於多年革命與戰爭,列寧的健康已經受到嚴重損害。1922年,列寧遇刺,子彈留在他的頸部,靠脊柱很近約1cm,當時的醫療條件無法安全取走子彈。直到1922年4月24日,由一位德國醫生為列寧實施手術取出了子彈[61]。1922年5月,51歲的列寧第一次中風,右側部分癱瘓,開始減少政務。12月第二次發生中風後,他被迫停止政治活動,把權力移交斯大林1923年3月,他第三次中風後,直到去世一直臥床不起,也不能說話。
列寧在第一次中風以後,完成了一份遺囑並交給了妻子克魯普斯卡婭,評論了六位蘇共的高級領導人,包括: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達科夫。其中對斯大林的看法是「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由於同期列寧和斯大林在關於外貿壟斷和格魯吉亞事件問題上發生爭執,1923年1月4日,列寧又為他的口授記錄作了一個補充,是專門針對斯大林的:
列寧和斯大林,1922年
斯大林太粗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共產黨人的來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總書記的職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議同志們想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位置上調開,另外指定一個人擔任總書記。
1923年3月5日,列寧得知妻子克魯普斯卡婭被斯大林辱罵和恐嚇後十分憤怒,向斯大林提出絕交。斯大林向列寧道歉,最終事情平息。

去世[編輯]

1924年1月21日莫斯科時間18時50分,列寧在戈爾基村去世,終年53歲。有90餘萬人出席追悼大會時瞻仰了列寧的遺體並默哀。時任中華民國軍政府領導人孫中山聞訊後致悼詞:
茫茫五洲,芸芸眾生。孰為先覺,以福齊民?伊古迄今,學者千百。空言無施,誰行其實?惟君特立,萬夫之雄。建此新國,躋我大同。並世而生,同洲而國。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艱,我丁百厄。所冀與君,同軌並轍。敵其不樂,民乃大歡。邈焉萬里,精神往還。天不假年,與君何說。亙古如生,永懷賢哲。[62]
堅持反共立場的英國首相邱吉爾評論說:
俄國人民掉進泥潭苦苦掙扎,對於他們來說最壞的事情莫過於列寧的誕生,而第二壞的事情則是他的死亡。[63]

死因[編輯]

關於列寧的死因,蘇聯官方宣布是腦動脈血管硬化、腦瘤爆裂。但以色列學者通過研究歷史文獻,得出了列寧可能死於梅毒的診斷,並在《歐洲神經學》期刊上發表文章。[64][65][66]一方面Eliezer Witztum博士表示「持懷疑態度是有益的,但關鍵是這裡還有大量醫學問題亟待解決。」同時他也表示「我仔細閱讀了列寧在最後三年病情逐漸惡化的所有相關材料,其中描述的病症與官方公布的動脈硬化根本不符合。」蘇聯解體後,公開的文獻表明,早在1895年醫生就建議列寧治療梅毒。文獻提及主管屍體解剖的病理學家Alexei Abrikosov,受命證實列寧並非死於梅毒。Abrikosov 在屍體檢驗中沒有提到梅毒,但是血管損害、癱瘓和無力都是典型的梅毒癥狀。1923年,列寧的醫生給他使用了當時用於治療梅毒的阿斯凡納明(治療梅毒的特效藥)和碘化鉀。儘管列寧可能患有梅毒,但是由於複雜的政治原因難以得到證實。[來源請求]

保存遺體[編輯]

列寧去世後,蘇聯政府為了紀念列寧,在莫斯科紅場建造列寧墓並將列寧的遺體用現代防腐技術製成木乃伊保存在水晶棺內供瞻仰。1920年代初,俄國宇宙主義運動相當流行,列昂尼德·鮑里索維奇·克拉辛Леонид Борисович Красин)和博格丹諾夫提議將列寧的屍體冷凍,以便將來讓他甦醒。[67]冷凍設備需到國外購買,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該計劃未能實現。[68]於是計劃改為屍體進行防腐處理,在1924年1月27日放置並永久展覽在莫斯科列寧墓。近年來俄羅斯科學院等機構提出將列寧的遺體遷出紅場下葬,並得到了部分議會議員的支持。但這一提議同時也遭到包括普京等人的反對。[69]
列寧去世三天後,聖彼得堡被更名為列寧格勒,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時才改回原名。而聖彼得堡所在的列寧格勒州保持原名。

主要著作[編輯]

參考文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