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徐友珍:《甘地傳》甘地生平

    甘地,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著名領袖,現代民族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 
  甘地的一生飽經憂患,歷盡坎坷。他出生于英國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長在一個虔誠信奉仁愛、不殺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他自幼靦腆、羞怯、循規蹈矩。13歲便依父母之命与一同齡文盲女孩結婚。16歲喪父,第 1個孩子出生便夭折。從小學到中學,甘地一直平庸無奇。少年時代雖受當時革新之風的感染,曾經嘗試打破素食以強身健体、振興民族國家,終因擺脫不了從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廢。19歲時,不惜被開除种姓身份,遠涉重洋,赴倫敦求學。异域的文明曾令甘地產生過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腳下,宗教陳規的約束使他在一個全新環境里無所适從。短時的迷惘与摸索之后,他終于放棄了對西方文明的盲目模仿,堅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并兼收并蓄其他宗教教義,接受了英國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倫敦大學的律師資格。學成歸國后,他開始在孟買從事律師業務,卻歷遭挫折。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臨陣怯場而砸鍋。半年后打道回府,在家鄉拉奇科特靠兄長和親友的資助維持律師業務。律師業務的毫無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環境,使他倍感苦悶壓抑。當有個來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他處理時,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歷程。 
  在南非這個种族歧視根深蒂固、無所不及的英國殖民地,甘地作為有色人种先后遭遇到了一連串的歧視与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難驅使他走上了領導南非印度人反种族歧視的斗爭,成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這塊充滿种族歧視的土地上,甘地對他曾經傾慕過的西方文明產生了否定,培養和鍛煉了自己從事公眾工作的能力,掌握了作一個成功律師的秘訣,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人生觀、社會政治觀。他在南非領導的艱苦卓絕的反种族歧視斗爭,為南非印度人爭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權利,他從中也試驗成功了一种有效的武器——真理与非暴力學說及其實踐。不過,在這种反歧視過程中,甘地對英帝國仍充滿幻想。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國初年,他坐三等車游歷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別的祖國。一年以后,他開始發表演講,宣傳自己的主張,從事非暴力斗爭,試驗并發展了非暴力學說。他對當時正在進行的戰爭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換取英國的開恩,給予印度自治。“一戰”后殖民當局的种种作為使甘地由一個英帝國的忠實追隨者變成了不合作者。1919年3~4月間,為抗議反動的“羅拉特法”,他發起全國性的非暴力抵抗運動,由于殖民當局的血腥鎮壓和群眾的暴力反抗,甘地一度宣布暫緩非暴力抵抗運動,試圖与政府合作,但英國政府繼續在哈里發与旁遮普問題上倒行逆施,打破了甘地的幻想。在印度全民反英斗爭高漲的形勢下,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趨于成熟,并率先在哈里發運動中發起群眾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机构、法院、學校、封號与洋貨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進而推廣為全民反帝斗爭形式。

1920年9月,國大党加爾各答特別會議和12月的那普爾年會正式通過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划及甘地起草的党綱,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党的指導思想;爭取“印度自治”成為國大党的現實斗爭目標;國大党也因此由一個少數上層分子主要依靠憲政手段從事活動的團体變成一個有廣泛群眾基礎、依靠群眾性直接斗爭進行全面反帝斗爭的現代資產階級政党。甘地在國大党內的領導地位也因此确立。此后,不論甘地是否在國大党內任職,他始終是國大党的“靈魂”,左右著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方向。1922年2月,因運動中出現暴力事件,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挫傷了士气,引起國大党內的思想混亂。甘地也身陷囹圄。出獄后甘地致力于重振民心士气。1929年12月31日,國大党拉合爾年會通過爭取印度獨立的決議,并授權甘地領導新的不合作運動。1930年3月他率領78位志愿隊員開始“食鹽長征”,揭開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序幕,給英殖民主義者以巨大打擊。運動進行中甘地又与總督談判,并出席圓桌會議,群眾運動因此而松懈,被英國殘酷鎮壓下去。1934年10月,甘地因与國大党領導層再次出現嚴重分歧而宣布退党,但仍在關鍵問題上指導國大党的工作。1939年9月3日,英國代表印度宣戰后,甘地的极端非暴力立場与國大党領導机构的有條件支持戰爭的主張發生尖銳沖突,以致他兩次被免職,又因英國政府頑固不肯滿足國大党的要求,國大党兩次請甘地复出。這期間,甘地的反帝立場進一步發生變化。

1942年4月,在印度國內廣大群眾反英情緒高漲和日本侵略者迫近印度的形勢下,甘地提出了英國“退出印度”的口號,并先后發起了1940~1941年第三次不合作運動和准備發動第四次不合作運動,均被英國鎮壓下去。甘地入獄直到1944年5月。戰爭結束后,處于內外交困的英國政府懾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再起的壓力,答應印度獨立的要求。但因印、穆兩教的分岐對立由來已久,加之英國分而治之政策的影響,印、巴分治已成定局。甘地為維護印度統一不懈努力,終無回天之力,只好接受分治。獨立后甘地獲得了印度人民和國大党的崇高敬意,但他卻大權旁落,其終身為之奮斗的非暴力理想也被束之高閣。而對分治以后的宗教仇殺与混亂,甘地殫精竭慮,利用自己的威望与絕食幫助平息了大規模教派仇殺,自己卻成了教派沖突的犧牲品,死在了一位狂熱的印度教徒的槍口之下。 

  甘地的思想极為龐雜。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言論記錄,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面,不僅宗教的与政治的混為一談,而且資產階級思想与小生產者思想兼而有之,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無奇不有。然而甘地主義的核心卻是其為印度民族解放斗爭提出的真理与非暴力學說。而對強大的武裝到牙齒的敵人,他提出的唯一斗爭武器就是堅持真理与非暴力。用甘地的話說,真理是神,非暴力則是追求真理、即認識神的手段,甘地認為這是強者的武器。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學說看起來令人費解,難以讓人信服,但它卻包含著重要的政治內容,具有較大的應用价值。因為在印度這樣一個种族混雜、宗教信仰多樣、种姓隔离和英國實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國家,“真理是神”實際上是把印度各种各樣的宗教信仰“眾神歸一”,把宗教的神与現實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眾熟悉、了解的語言和形式,喚起人們在真理的旗幟下不分种族、宗教、教派、种姓團結起來,勇敢無畏地追求真理。這無疑是印度資產階級借以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吸引群眾參加反英斗爭的有效武器。同時因為它提倡非暴力,不僅适應了英國殖民統治下人民被剝奪了武裝的權利,一直受宗教成見麻痹的現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披著議會民主制外衣、富于統治經驗的殖民者接受;不僅能發動群眾,又能始終把群眾運動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因而很适合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在“一戰”和十月革命后印度民族獨立運動蓬勃興起,無產階級世界革命高潮來臨的時代條件下,既希望利用群眾的反帝斗爭以實現自身的政治經濟目標,又要防止工農運動的深入發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几度洶涌澎湃,雖歷遭挫折,卻歷久不絕,并最終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胜利后,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大勢所趨的形勢下,迫使英國殖民者撤出印度,應該說,甘地主義在這一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當然,甘地把非暴力作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則,明顯地具有种种弊病和缺陷,對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一些消极影響。如絕對的非暴力不可能實現;貶斥一切暴力,給群眾運動制定清規戒律,不准越雷池一步,必然束縛群眾的積极性和創造性;如果只要發生暴力就停止運動,必然挫傷士气,喪失革命時机,延長革命過程;群眾性自苦和自我犧牲,總有時間和環境的局限性;在反革命暴力的鎮壓下,徒手的抵抗只能是無謂的犧牲;注重小處著眼,認為注重手段目的自明,往往導致輕重倒置,目標模糊;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迎合了群眾的蒙昧落后意識,不利于群眾的真正覺醒;等等。盡管如此,甘地的真理与非暴力學說仍在理論和實踐上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甘地的一生复雜多變,极富爭議。無論對于他的敵手,還是他的親密同事抑或一般群眾來說,他始終是個謎。人們對他的評价也是眾說紛紜,毀譽不一。在一些人看來,他簡直是“神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而在另一些人看來,他是“欺世盜名的救世主”、“矯揉造作的陰謀家”。曾几何時,他被斥責為“印度封建主義不折不扣的辯護士”、“帝國主義的幫凶”、“群眾性民族解放運動的主要叛賣者”,但時至今日,人們一般都承認,甘地是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他對印度的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功不可沒。 
  甘地的偉大人格几乎是舉世公認。他具有赤誠的愛國熱誠,崇高的犧牲精神,追求真理的執著信念;堅強的意志,堅韌的耐心,隨机應變的本領;他待人謙恭、誠實、光明磊落,不分貴賤善惡一視同仁,沒有种族歧視和宗教偏見;他注重實際,反對空談;他關心下層人民疾苦,善于体察民情并始終与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他生活清苦,安貧樂道;他尊重女性,提倡人的精神完善和社會和諧;他的道德修養堪稱楷模。正因為如此,甘地這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東方人博得了不同民族、信仰和階級的人的景仰和愛戴。 
甘地傳
甘地生平
一、歷經挫折的青年律師
二、聲名卓著的印僑首領
三、鋒芒嶄露的國大党領袖
四、激流勇進的民族旗手
五、困頓中的艱難求索
六、跌蕩起伏的獨立運動
七 自愿的“賤民”与隱居鄉野
八、考驗与挑戰
九、獨立与分治
十、最后的祈禱
附錄 甘地年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