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兩岸史話-張景月─抗日游擊隊的典範(三)一介平民成功因素(之三) ...


▲山東省立十五聯中(今壽光中學)時期的校門。(取自網路)
▲山東省立十五聯中(今壽光中學)時期的校門。(取自網路)


▲1943年山東省立十五聯中(今壽光中學)畢業生合影。(取自網路)
▲1943年山東省立十五聯中(今壽光中學)畢業生合影。(取自網路)


▲何思源在1945年任山東省政府主席,1946年11月調任北平市市長。(取自網路)
▲何思源在1945年任山東省政府主席,1946年11月調任北平市市長。(取自網路)


▲中共解放軍攻破濰縣城牆。(取自網路)
▲中共解放軍攻破濰縣城牆。(取自網路)

其間與敵偽共軍大小戰役數百次,但始終團結一致,保持紀律,鞏固陣地,不僅未被敵人所擊潰,反而能以實力控制偽軍,壓縮共軍,建立固定總司令部。
張景月為一介平民,何以成為游擊隊之領袖?可說是時勢造英雄,主要有下列因素:
一、秉性純潔,對人尊重。其個性勇敢、豪爽、忠厚、清廉、善組織、對人尊重、具親和力。作戰身先士卒,平時與士兵共甘苦;與人相交,肝膽相照;處事大公無私,賞罰分明;對人謙虛,受人尊重。記得他到我村,都是馬隊隨行,遇到長老,他都下馬親切問候。由於這些美德,自然眾望所歸,譽冠群倫。
二、鄉農學校,建軍骨幹。張景月是壽光鄉農學校的隊長,他的重要幹部,都是鄉農學校歷屆結業的優秀學員,也都是他的學生,彼此有深厚感情,理念相同,目標一致,都是為了保衛家鄉,對抗日軍的殘酷侵略。同時他們都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沒有派系,精誠團結,所以由地方游擊隊,能逐漸成為能征善戰並能與日軍作陣地戰的山東保安第三師。
山東最強大的勁旅
三、軍民一家,軍紀嚴明。他的部隊,都是轄區農民的子弟,他們都信任張景月,都是為了不願做亡國奴而參加游擊隊。游擊隊常住農家,不論軍隊化整為零,或化零為整,都需農民的支持,尤其戰時軍需浩繁,動員大量民伕,都是透過行政系統與保甲制度,公平攤派。軍糧如果不足,則辦理借支,按年度順延。軍隊紀律嚴明,絕不擾民。人民雖負擔很重,但為了生存,均願出錢出力,全力支援,真正做到軍民一家,建立戰時軍民合作的典範。
四、傑出幕僚,合作無間。張景月出身農民,未受正規教育,因他知人善用,禮賢下士,因此組成了一個傑出而有效力的幕僚團。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北大、清華、南開與北師大畢業,均為一時之選。他的參謀長唐錫嘏先生,黃埔軍校畢業,協助建立了一個現代化的軍事體制,紀律嚴明,完成地下交通網,設立永久固定總部,改變對日作戰方式,奠定勝利基礎。政治部主任解偉明,推行戰地政務,建立保甲制度,肅清盜匪,團結人民,成績卓著。劉和亭先生,結合一批學人,在張景月支持下,雖然經費困難,與日軍不斷「清鄉」的威脅下,毅然創辦了山東省立十五聯中,推行戰時教育,培養人才,最初僅有學生數十人,以後增設6個分校,學生增至兩千多人,這種精神,實在令人感佩!
由於這些成就,使他的保安第三師,成為山東游擊隊最強大的一支勁旅。
當時計有5個步兵團、特務營、教導營、騎兵連、兵工廠、被服廠、軍醫院、藝工隊、青年隊,以及一些行政單位,共計約3萬人,其中以馬成龍團、孟團與李團,戰力最強,聲譽最隆。其間與敵偽共軍大小戰役數百次,但始終團結一致,保持紀律,鞏固陣地,不僅未被敵人所擊潰,反而能以實力控制偽軍,壓縮共軍,建立固定總司令部。
被錯誤政策所消滅
抗戰勝利之後,政府任命何思源為山東省主席,何為文人,沒有軍隊,沒有能力接收。因張景月軍隊最多,戰力最強,轄區最為安定。所以政府先送何主席到壽光。但壽光至濟南尚有200多公里,而沿途多為中共游擊隊所盤據,故張景月必須率保安第三師全軍打開通路,護送何主席至濟南。而張景月轄區即為中共游擊隊所占領。濟南受降後,任命張景月為濟南城防司令,負責市區與郊區之治安,為何主席之親信,此為張景月之黃金時期。
抗戰勝利後,政府宣布游擊隊為「游雜部隊」與東北60萬偽滿軍,應予解散。這是一個極嚴重的錯誤政策,隨後國共內戰,國軍慘敗,失去大陸,這是主要原因。
山東光復不久,政府為執行既定政策,改任黃埔嫡系將領王耀武為山東省主席,何思源改調北平市長。因此張景月調任閒職,部隊改編,隨後解散。當時游擊隊與張景月齊名者,尚有以昌樂為基地的張天佐,其亦為壽光人,轄區在膠濟鐵路以南,地盤穩固,教育發達,政績斐然。與張景月部遙遙相對,相互支援,可說魯北、魯南,既無國軍,情勢仍穩如泰山。但張景月部瓦解後,張天佐即陷孤立。
此時國軍第二十二軍夏楚中部駐防濰縣,為防共軍進攻,乃調張天佐部布置外圍,防守四關,國軍則駐內城,未曾充分支援,經數日晝夜激戰,張部損失慘重,張天佐在西關自殺身亡。山東這兩支游擊隊勁旅,8年未被日本打敗,竟被政府的錯誤政策所消滅,誠值浩嘆!(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